第66章 文盲不可怕 (第2/3页)
全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受的挫折岂是你们能想象的么。不光是一只眼睛瞎的问题,而是读那么多年书,一朝被庸医所害,不能都考取功名,全功尽弃,这在当时那种社会里是比死还可怕的事情。但是黄元御挺了过来,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立志学医,这种事情有几个人能做到?正因为如此,所以黄元御生平最恨庸医,到后来成名后更是树敌无数,很多御医说他狂妄自大,由于人缘不好,在清朝中医史上,他并不出名。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他写的书里面,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近年来才逐渐被推崇。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从这一点上来说,黄元御一开始路子走对了,一上来就研读伤寒论,并没有分散精力去学当时明清的中医路子。从中医的源头学起,这就是正本清源。学中医的人,只有正本清源,从源头入手,才会真正的成长,才是真正的中医。如果从半腰入手,一会学学李东恒的脾胃论,一会学学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这样怎么可能学好中医?为啥现在病人都抱怨看病难?那是因为庸医多如狗,满地走,明医却寥寥无几,不过在市井中勉强混饭而已。
话题有点跑远了。接着说黄元御。黄元御因为有着扎实的文化功底,所以能在中年后成为一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