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百八十一章 庆阳经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百八十一章 庆阳经验 (第3/3页)

撂荒七千七百一十三顷,仍有可灌溉熟地一万两千一百二十五顷有奇,其中招佃官田四千七百八十二顷。

    人口很少,田地很多,虽处边鄙荒地,却境域平安,再无荒灾兵祸之困扰。

    而且庆阳府建立了庞大的民间养殖鸡鸭户籍,当地养殖了超过十五万只鸡和七万只鸭。

    明年还会更多。

    养殖这些鸡鸭是为了控制当地蝗灾。

    庆阳的田地撂荒,原因是无法灌溉,当地虽有环河,但在环县一带人称马傻子河,水是苦的,而且还有毒,喝了轻则变傻、重则会死。

    这是因为北边挨着盐池、东边地层连接延长石油,氰化物超标。

    不过这时候也没人知道水里有什么化合物,只管叫它马傻子河,直到下游的马莲川才勉强灌溉。

    这就造成庆阳,一直有蝗虫。

    本来蝗虫最适合生长的土地,是旱灾刚走,土里只剩极低的水分,因为无人照料,板结变硬,就是蝗虫最爱产卵的地方。

    但水分再少一些,蝗虫卵就无法生存了。

    偏偏,庆阳的土质,属于前两年远离水源的地方适合产卵,等那边不适合了,靠近环河的地方又合适了。

    年年到了季节就有本土蝗灾。

    万历年间有个陈振龙,从南洋带回番薯,是引入番薯的第一人。

    他的儿子叫陈经纶,是福建长乐县的秀才,创造了牧鸭治蝗的生物防治技术。

    但对鞠思让来说,牧鸭治蝗是在东南经过验证的方法,鸭子养殖需要水,环县上游的水连人都没法喝,更遑论鸭子,所以因地制宜,他主要推广的是让府治之下的百姓养鸡。

    仅在马莲河下游两岸,能引水灌溉的地域,让人养鸭。

    鸡鸭不白养,在庆阳想放牧养羊,必须取得鸡鸭户的户籍,这个身份并不世袭,只是一个准入门槛,有这个身份才能放羊。

    鞠思让将撂荒的生地都赁给了官府在籍的鸡鸭户,靠近环河下游的养鸭,靠近山地的养鸡,每顷荒地年征五对鸡或鸭,记名在官府,但仍由养殖户放养。

    这笔撂荒地的实物税,价值每年两千三百多两。

    鞠思让也没打算靠这个增收,只是给养殖户加个最低标准,赁一顷荒地必须保有四只鸡鸭,没准官府什么时候征呢。

    因为其这一政策,庆阳府的鸡鸭存量大量上升,价格也从原本的四十六钱一只,降低到了三十钱,其中嫩鸡和肥鸭要再贵一点。

    能在这个价格稳住,是因为延庆旅和陇西旅的驻军,总要买来吃。

    这种情况,让刘承宗万分感慨,鞠思让是真厉害。

    有人有地、有鸡有鸭、控制了蝗灾、供应了军队、消弭了叛乱。

    虽然人是少了些,但是在这个年代,刘承宗对这事挑不出一点毛病。

    刘狮子在庆阳府衙足足住了三天,跟鞠思让聊了很多治理地方上的问题,将其政策一一记下,这才南下启程。

    相较而言,凤翔的知府李嘉彦,就差多了。

    刘承宗带着庆阳府给他的好心情,走到邠州,召见李嘉彦。

    他心想,凤翔府的情况比庆阳好多了,人也多、地也多、灌溉也好得多。

    谁知道实际情况……要说差远了倒也不至于,就是没啥惊喜。

    凤翔府有三十五万男丁,庆阳的三十五倍。

    但只有七万七千顷田地,接近庆阳的四倍。

    熟地三万六千顷,丁均十亩地,生地四万多顷,完全没有利用。

    本来这不算什么,其实中规中矩,凤翔府的治理难度,本来就比庆阳大。

    但经过了鞠思让把庆阳治理得那么好,再看看凤翔府,四百多万亩地撂荒。

    让刘承宗对自己当年随口任命的知府李嘉彦,左看右看,横竖都是不满。

    “他妈的,我把凤翔这么好的地方交给你,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吗?”

    “召集你的知县,都骑上马,到庆阳学习如何治理地方,张勇!”

    “给他们备马,带骑兵跟着,不会骑马就给我跑着去,除非腿瘸了否则谁也不许坐轿子,为期一月自带干粮,十月凤翔七个知县都要把在庆阳学到的方略交到西安。”

    “明年干好了升官,干不好就换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