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四章飞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四章飞螳 (第2/3页)

远超出了他之前预料!

    就像人类的空军中开始着重发展多用途战斗机一样,李平的设计完全让飞螳兼顾了所有空军任务,制空有骨针,对地有自爆蠕虫,导向蠕虫则空地兼顾。只要合理的利用起飞螳的数量优势,各种作战任务它都不怕。

    最后定型的飞螳长五米,也就比一般的小汽车长了一点,空重只有半吨多,即使满载后也只有一吨半。

    有两个喷射囊,也就是生物喷气引擎,可以给飞螳提供最大八吨的推力。虽然李平还可以提供更大推力的喷射囊,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毕竟飞螳最重也不会超过两吨,八吨的推力是足够它用了。

    飞螳的翼展最大可以达到六点三米,鞘翅可以完全收拢到背上并由一对轻薄的甲壳保护。浑身上下坚固的甲壳中,只露出遍布全身的复眼和一些特殊的腔口。

    屁股后面是一根长两米的锋利而尖锐的节肢,可以在掠地飞行时攻击地面上的人员和装备,总之看上去就是寒光闪闪的样子,而且还可以藏起来。

    飞螳的整个腹部,几乎都填满了高能脂肪,用来给飞螳的飞行提供强有力的能量保证。还好现在李平在巨大面积的海平面上布置了水藻菌毯,而且世界各地的钻地蠕虫也给李平提供着大量能量,甚至地热塔都快要通过检验了,否则,那么多能量他还真拿不出来。

    飞螳的头部有尖尖的长角,相当于飞机上的空速管,也是收集电磁信号的天线,这是李平给予这种飞螳对电磁波极度敏感的能力,这样,当有雷达搜索的时候,它可以很快感觉到。而这个长角,其实也是飞螳高效的空气动力外形中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那种被动“雷达”的能力外,李平还给飞螳加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雷达。不同于重型刺蛇的验证性设计,李平给飞螳设计的雷达更加完善,也更加全面。

    飞螳全身各处都有一些的特殊甲壳夹层,这种夹层其实就是由一层类似于传感器一样可以把电磁波和生命能量互相转化的蛋白质构成的。这种夹层可以发射或者吸收电磁波,而通过分析最后输入和输出的生命能量的区别,就可以向雷达一样探测目标。

    而令人惊奇的是,由蜻蜓的大脑改进异化而来的飞螳大脑,似乎对这种生物雷达的使用很有天赋,在实验异蚊使用生物雷达的时候,效果要比李平估计的好很多。

    而出于飞螳特殊性的考虑,李平特意给它设计了一整套不消耗多余物质的能量器官系统,这样可以让它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时候,全部利用生命能量来完成,不浪费一点物质。

    为什么李平对物质那么执著?这就要说到虫族的攻击手段了。

    除了近身的肉搏攻击,其他几乎任何攻击都需要有物质提供伤害载体,骨矛要有物质组成吧?没有了物质,别说骨矛,连口水都合成不出来。还有酸液,这也是要物质组成的,没有了各种元素,包括骨矛酸液在内什么东西都不会有。

    在地面上的陆行虫类倒还好,它们至少有泥巴可以啃,但是在空中的飞螳可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它所能用的物质就只有自己带上天的那些了。

    所以李平才给飞螳安了一整套能量器官,可以让它在生命活动中几乎不损失任何物质,把那些物质全部用在攻击上。

    什么?你说空气?要是吸收空气的话,那发射一根骨针就足够它吸收好久了,毕竟空气密度太小,根本有什么用。

    退一步说,就算吸收空气可以达到要求,那以后到宇宙中之后怎么办?有东西给你吸收吗?

    所以,对于李平来说,限制现在或者说制约着虫族未来的最重要原因里,这个绝对关键之一,他也是在未雨绸缪。

    回归正题,李平设计的飞螳,升空时几乎三分之二的重量都是用来携带重要的物质,比如高能脂肪和硬化蛋白。

    不管是飞螳下巴处可以高速发射的骨针的器官,还是模仿人类导弹研究出来的导向蠕虫,都离不开飞螳自身携带的物质。想要有强大的战斗力,补给是很关键的一项!

    飞螳拥有着相当于20mm机炮的骨针发射器官,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一千两百多发。能够达到这个射速,还多亏了李平借鉴了加特林机枪的原理。

    只不过,轮换的不是炮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