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3章 后梁尾声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3章 后梁尾声2 (第2/3页)

,批准之后方可颁布执行。历史上不少皇帝都因为“罪己诏”把自己骂得太狗血喷头,而迁怒于翰林学士的,而这篇制书言辞恳切,态度诚恳,把黑锅全甩给了皇上,朱友贞能让它颁布执行、载入史册,也说明他起码不是昏君、暴君。

    《旧五代史》对朱友贞的盖棺定论是一个字,“惜”。因为他“仁而无武,明不照奸,上无积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权之臣为辅”。可惜啊,可惜。

    两句话概括了朱友贞的尴尬处境,其实还是站在了朱温的对立面上,“上无积德之基”,你爹缺德,祖宗造孽,报应在子孙身上,活该你有个混蛋爹。

    对朱友贞的最大指控,就是他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奸佞“外戚帮”,疏远敬翔李振等“元老勋旧”。没有人愿意亲小人,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都希望进贤退不肖,朱友贞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他的苦衷。

    首先就是他的上位之谜。朱友珪的死,朱友贞的上台,至今是一桩历史迷案,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朱友贞是借助“外戚帮”的力量才得以即位的,所以日后“外戚帮”对朝政施加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朱友贞即便想反抗,也力不从心。

    还别说反抗,朱友珪被杀后,朱友贞都不敢去首都洛阳即位,寸步不敢离自己的老巢汴州,找了个理由在汴州登基。皇帝的性命尚且握在“外戚帮”手中,干涉朝政还算事儿吗?

    其次,朱友贞名望太低,资历太浅,“元老勋旧帮”很少有人买他的账。

    被朱温寄予厚望的,是长子朱友裕、侄子朱友宁、朱友伦。在长期的南征北战中,这三人屡见史书,他们跟随朱温出生入死,在战场上得到了历练,更在军队中树立了威望。

    资历与威望,是团队接班人的必备要素,而这恰恰是朱友贞最为缺乏的。元老勋旧们,没有人发自内心地服他。

    杨师厚,拥兵不臣,形如割据;魏博叛军领袖张彦,公开蔑称朱友贞为“佣保儿”;就连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