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山寨钢琴曲梁祝 (第2/3页)
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
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这部民间传说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化身为蝶,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随着李长庚的讲述和评价,台下的女士们一边疯狂的鼓掌一边要求他重新演绎一遍。李长庚如众所愿的在次坐在钢琴前,这次李长庚更加进入状态。当一曲弹奏完毕后,李长庚激情的朗诵道:“生不同谐死同葬,不枉结拜一炉香。泪染双翅化彩蝶,天长地久不分离。”
听过了这部爱情故事,对这琴曲的感受更加深一翻,尤其是化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