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七章 王小波率众起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零七章 王小波率众起义 (第3/3页)

需自身硬,王小波觉得,这群百姓,不能只有激情,还要有战斗力。于是命令全军由。

    进攻转入休整练兵,他要打造一群能打胜仗、硬仗的天兵天将。

    江原是成都西大门,经过九个多月的休整,王小波决定先攻打江原(今四川崇州江源乡),然后一举拿下成都。这个春节,弟兄们就在成都过年了。

    淳化四年(993)十二月,王小波率军北上,直逼江原。江原守将,西川都巡检使张玘,此人也是读过几本书的人,相当自负。觉得这帮泥腿子,没什么文化,根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决定跟他们唱一出诸葛亮的“空城计”。

    张玘命人将城门大开,在瓮城上埋伏好弓箭手。二,王小波带兵来到江原城下,发现城门大开,城头上不见旌旗,城内冷冷清清。

    城门口,有几位乡民在打扫卫生,见到义军到来,瞬间跑得无影无踪。王小波十分纳闷,李顺道:“大哥,城内不会有埋伏吧?”

    见王小波犹豫不前,张玘躲在城楼上暗笑,见证奇迹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张玘觉得,王小波接下来就跟“司马懿”一样,会率军撤退,自己这位“诸葛亮”再率军随后掩杀,这群变民乌合之众,必定大败。

    王小波想了一会儿,断定江原守军一定是畏惧义军的虎威,弃城逃走了。于是,传令三军,杀进城去。

    王小波不按套路出牌,张玘吓出了一身冷汗,还好自己埋伏好了弓箭手。王小波一马当先,冲进瓮城。张玘还没来得及关闭瓮城城门,起义军就已经冲进城内。

    张玘赶紧命人放箭,王小波发现瓮城之上的守军,随即掉头,带兵杀上城头。 无错更新@一拨乱箭射来,王小波一个闪失,额头上中了一箭。鲜血顿时糊住了眼睛,王小波并无惧色,带着箭杆,继续拼杀。

    张玘掉头就跑,王小波拍马追上,一刀将其劈为两段。宋军本来兵力就不多,在激战中死的死伤的伤,义军很快占领江原县城。

    射中王小波的这支箭,已经深入骨髓,直达颅脑。王小波,这位无数人心目当中的贫民英雄,终因伤重不治,抱恨而死。

    王小波是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均贫富”口号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把斗争矛头指向了社会财产的不均与贫富悬殊,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制度,极大地震撼和打击了地主阶级剥削制度下的封建王朝,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打下江原城,本来是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因为首领王小波的猝然离世,义军由喜转悲,三军尽皆缟素。李顺、张余等人,砍下张玘和城中女干商的人头,祭奠王小波。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王小波一死,义军将士一致推举李顺为新首领,继续带领义军弟兄,与官军奋战到底。

    张玘战死后,江原城有四百多官兵逃到成都。驻守成都的是西川转运使樊知古,樊知古原名樊若水,就是在长江上造出第一座浮桥,帮助太祖平定南唐的那位。

    樊知古是少有的人精,他见这么多宋兵想要进城,担心有诈。如果再混进一批叛民,成都将不保,断然拒绝接纳这些残兵败将,下令让他们自行散去,自谋生路。

    ◆建立大蜀

    在“均贫富”的旗帜下,李顺一边开仓放粮,赈济贫乏,一边向富户大姓,征调粮食,同时继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

    李顺在义军内部建立了严格的纪律,号令严明,存抚良善,大赈贫乏,录用材能,所到之处,对百姓一无所犯,深得百姓称颂。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起义军声势大振。

    起义军从江原出发,一举攻占重镇蜀州,杀死州城监军王亮及官吏十余人。接着起义军又攻陷邛州,处死知州桑保绅、通判王从式及众多的僚属。

    都巡检使郭允能率领麾下士兵与李顺大战于新津江口,郭允能等自恃兵力强大,与李顺摆开决战架式,起义军无所畏惧,貌似强大的郭允能很快便被义军击败。郭允能逃跑不及。

    ,被李顺杀死,同巡检、殿直毛俨勉强逃了出来。

    义军占领新津,随后分兵两路,一路由张余带领,进攻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一路由李顺率主力攻打成都。

    李顺带领义军迅速包围了成都,樊知古早有防备。起义军火烧成都西郭门,战斗持续了很久,李顺见攻城不下,人员伤亡不少,决定先打成都外围州郡,清除隐患,最后再回师拿下成都。

    起义军所到之处,杀贪官除污吏,赈济百姓。“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义军声讨官府的文件每到一地,百姓都大开城门请他们进去。官军一战即溃,只能投降。

    李顺在成都西郭门失利后,转而攻克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另一路义军在张余的指挥下,接连攻陷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双流、温江、郫县。两路义军对成都形成了包围之势,起义军的队伍也迅速发展至十多万人。

    樊知古虽然精明能干,然而不能平息百姓叛乱,太宗很不满意,诏令梓州知州、右谏议大夫张雍取代樊知古为西川转运使,将成都知府吴元载革职,派郭载代之。

    樊知古与都巡检使郭延濬、知府郭载等,一边加强成都府的防御,一边让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卢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成都。

    淳(994)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新的转运使张雍还没到,樊知古见成都不保,遂与郭载及属官,放弃成都,连夜逃往东川,卢斌退回梓州。

    十六日,起义军攻克成都府。

    李顺在众人的一致拥护下,建立“大蜀国”,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运。

    以吴蕴为中书令,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重要首领张余、卫进、李俊、徐师中、吴利涉等都一一封赏。地方上设刺史、知州,初步建立一套行政机构。

    大蜀国的国策依然是“均贫富”,对于城内的地主豪绅,李顺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将他们的财物和粮食做出详细的统计,留下生活必须的钱粮,多余的一律充公,将其分给穷苦百姓。李顺还发动群众举报并挖掘富豪私藏的不义之财,或充实国库,或赈济贫苦。

    大蜀国还铸造“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起义军都刺上“应运雄军”四字。

    此时,大蜀军已扩充至数十万,李顺一面整顿人马,一面继续派兵四出攻占州县。东至巫峡,北抵剑门,南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全都成为大蜀国义军的势力范围。

    成都沦陷,李顺建立大蜀国,秦陇地区赵包聚集数千徒众,将奔剑阁声援李顺,峡路数千漕卒也积极响应。消息传至东京,太宗赵光义震恐,再也淡定不起来了。

    为了抵御大辽和西夏的进攻,大宋的军队都被安排在河北、山西和西北战场。对于蜀地的叛乱,太宗一直是观望状态,让地方官吏带领地方军队自己灭火。李顺称王,建立大蜀国,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叛乱了,完全是要颠覆大宋的节奏。@·无错首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也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尽快剿灭这些反动势力,还巴蜀一片安宁。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太宗正在为蜀地之乱,忙得焦头烂额,西夏的李继迁又乘机围攻堡寨,掳掠居民,焚烧积聚,攻打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淳(994)正月二十日,太宗急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为河西行营都部署,“黑面大王”尹继伦为都监,领兵讨伐李继迁;

    二十一日,太宗命昭宣使、心腹太监王继恩为两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兵分两路,征讨李顺。

    一场惊天动地的暴风骤雨,向刚刚成立的大蜀政权无情地席卷而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