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东山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章 东山再起 (第3/3页)

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他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职,留京城奉朝请。

    古时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不是官名,只是一种待遇,赏赐给那些闲散官员的一种资格,让他们一年当中可以朝见皇帝两到三次。

    赵普被罢黜节度使,罢黜使相,这回彻底离开了权利中心,连见皇上一面的机会都很难得。太宗终于心满意足了,卢多逊也露出了胜利者的微笑。

    ◆出面作证

    在太宗和卢多逊的共同打压下,赵普在京几年,始终郁郁不得志。赵光义对赵普的冷遇,赵普还可以接受,卢多逊对自己的迫害,赵普不能忍受。害死了自己的妹夫,此次,卢多逊又逼儿子赵承宗离京,还想害自己的儿子,这彻底惹恼了赵普。

    若想重出江湖,扳倒卢多逊,赵普觉得必须得到太宗皇帝的支持,作为老对手,赵普太知道赵光义要什么了,他的反击就从赵光义的软肋开始下手。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赵普向赵光义上秘奏道:“臣是开国旧臣,被权幸大臣中伤,臣想见驾,臣有一样东西要交给陛下。”

    因为是“兄终弟及”,赵光义继位后,一直在为自己的登基炮制证据。现在赵普奉朝请,主动要求见驾,那必须接见。

    赵普跪倒在地,赵光义屏蔽了左右。

    赵普道:“臣曾给太祖上书云,‘外人谓臣妄自议论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况且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际上参与接受遗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太祖亲手封上这封信,藏在宫中,陛下一查便知。”

    更让赵光义始料未及的。

    是,赵普竟然亲口承认“金匮之盟”是真的。

    这真是瞌睡碰上枕头,赵普亲口承认自己当年记录了杜太后的遗命,讲述了帝位的传承顺序——“兄终弟及”,太祖传位于太宗,太宗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最后再交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就是所谓的“三传约”。赵普这样讲,证实了太宗继位,不但是太祖的遗命,更是昭宪杜太后的遗命。

    赵光义到了太祖的房间,果真在箱子中找到了赵普先前上的奏表和昭宪杜太后当年的“金匮之盟”的遗诏,此段载于《宋史》当中。

    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所谓的奏表和昭宪遗诏是赵普和赵光义两人炮制的。 无错更新@

    大家都知道赵普跟赵光义是曾经的政敌,冤家对头。现在赵普出来作证“金匮之盟”是真的,有物证、有人证,再加上赵普本身就是昭宪顾命的参与者,“金匮之盟”的结尾为“臣普书”,以及朝中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的响应,证明了太宗的继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赵光义的心总算是可以放到肚子里了。

    作为交换,赵普重新当上宰相,成功实现了咸鱼大翻身。太平兴国六年(979)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同时,太宗下令,留亲外甥女婿赵承宗在京城任职。

    拿鸡蛋换糖葫芦,赵普的此番做法,颇受后世争议。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宋赵普负太祖为不忠”,下令祭祀赵匡胤时去掉赵普的配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对赵普的批评,那是一个体无完肤,认为太祖任用这种“险诐小人”足令“万世恸哭”。

    然而在赵普看来,太祖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全都死于非命,他要“忠”的君,再无一丁点希望了;加上宰相薛居正刚死,大宋朝堂的天花板出现了极其难得的一个空位,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因此,赵普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放大招,一石激起千层浪。

    都是千年的狐狸,哥现在陪你一起玩聊斋。赵普重新为相,再次站在了朝堂之上,卢多逊感觉如芒在背,心里开始炸毛。

    在“金匮之盟”的遗诏里,皇位的传承不是“二传约”,太宗传给德昭;而是中间又多了一个赵廷美的“三传约”。如今,德昭、德芳两兄弟已死,就是说,赵光义要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只要办了赵廷美就行了。

    卢多逊现在跟赵廷美打得火热火热的,办了赵廷美,就能扳倒卢多逊,“三传约”或许就是赵普的隔山打牛连环计,也是赵普开出的药方和条件。太宗想让自己这个皇位来得正统,也只有答应“三传约”。赵普就是想借太宗之手,达到打压卢多逊的目的。

    赵光义已经看出了“金匮之盟”里面的弯弯绕,他故意问赵普,“朕该不该传位给廷美?”

    赵普道:“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赵普的意思是说,太祖当年如果不想着传位给太宗你,怎么会落得现在的结果——自己暴亡、两个儿子全都死于非命。太祖已经严重失误,您就不要再重蹈覆辙,掉到同一个坑里了。

    赵光义点头。

    没到最后一刻,都无法定输贏,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如果说卢多逊有什么错?那就是打架选错了对手。没有对手的人生是孤独的,但选错对手,人生则是不幸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