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八十章 掰掰腕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八十章 掰掰腕子 (第2/3页)

,要从上个世纪说起。

    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蓝星钢铁产量所限,国际铁矿石市场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铁矿石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

    随着太阳国钢铁行业的崛起,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太阳国钢铁企业与铁矿石资源丰富的袋鼠国达成协议,由袋鼠国为太阳国提供铁矿石。

    由于铁矿石开采项目建设与运营周期相当长,需要资金非常密集,两国便以长期协议的方式确定双方的铁矿石供需合同,这就是所谓的铁矿石长期协议定价机制。

    开始时,双方的协议期限长达15-20年,这几年随着华夏钢企加入,逐渐变更为矿山与钢企每年谈判一次。

    这个定价过程,看似是三大矿山与全球钢企经过激烈谈判确定的,所以这个价格也被称为国际市场公开价或年度基准价。

    但是这个价格的形成非常奇葩,谈判规则中有一条原则叫做首发-跟风原则。

    在谈判时,三大矿山会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组成很多谈判对子。

    无论有多少谈判对,只要有一对谈判成功,商议出了最终出价,首发价格就产生了。

    也就是说,第一场达成一致价格的谈判形成的价格即为首发价格。而其他谈判队,无论是否更为合理,都只能跟风或者接受首发价格作为下一矿石年度的基准价格。

    实际上,这些都是形式,铁矿石定价权就掌握在三巨头手里,三巨头掌握着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百分之70%,达到4.26亿吨,自从华夏钢铁产量突飞猛进拿下第一名后,铁矿石市场就成了卖方市场。

    2003年,华夏进口铁矿石接近1.5亿吨,占到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30%,占到国内矿石总需求的31%。

    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矿石进口国,不卡你卡谁?

    保钢组建的谈判联盟,在这次国际谈判中,只有列席旁听的权力,并不能参与对铁矿石价格的决定权。

    而且在他们这次加入“长协”谈判以后,国际铁矿石的价格将年年上涨。

    华夏钢铁企业就像羊圈里的羊,不停的被薅羊毛。

    当然,这些年华夏钢铁企业也在不断挣扎,比如在国外购买矿山。

    但华夏不比太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