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蔡松琳的野望 (第2/3页)
8个提名。不过和《英雄本色》在香港遇到《投奔怒海》一样,其在台湾遇到了新艺城台湾分公司拍摄的神片《搭错车》。
这部《搭错车》在台湾翻来覆去地整整放映四个月,创下了四千多万台币的超高票房。而且又是这些电影奖评委们很喜欢的文艺片,所以获得了10个提名,比《英雄本色》的得奖呼声高多了。
“在商言商,艺术上或许《搭错车》和《英雄本色》难分伯仲,但是……”蔡松琳耸了耸肩,继续说道:“但是《搭错车》的香港票房才400多万港币,也就是说《搭错车》港台两地的票房加起来,才到《英雄本色》香港票房的一半,作为我们这些商人来讲,当然知道选哪边才好。”
李轩呵呵一笑,说道:“看来蔡先生对香港电影很看好啊,对了,听说蔡先生有意进军香港电影市场?”
“嗯。”
蔡松琳毫不掩饰地点了点头,回道:“我在学者还没创立时,就看好香港电影了,当年年邓光嵘回港开公司,我也是在后面出了一把力的、”
“蔡先生真是慧眼识英雄啊,邓先生的大荣可是香港排的上号的电影公司。”李轩点头应承道。
李轩说的没错,大荣公司在香港的地位的确不低。
香港七十年代走过来的电影公司,除了几家有院线支持的电影公司和大荣之外,几乎都沉寂了下去。思远、和平和罗围这三家七十年代大名鼎鼎的电影公司,到了八十年代就几乎没有什么好作品问事。至于缤缤这种经营不善而倒闭的电影公司,那在香港就更多了。
以前压在大荣头上的独资电影公司还有轩圆,不过自从李轩建立了自己的院线,大荣就成了独资电影公司里面的领头羊之一。
“哈哈,光嵘他比起李先生来,还是小打小闹了。”蔡松琳颇为自得地笑了笑,继续说道:“其实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台湾电影的先天条件不好,我也只得给香港那边提供资金让他们拍电影,然后拿回台湾来提振本地市场。这几年香港电影越发地繁荣,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比起台湾电影来不知好了多少倍啊。”
李轩的眼睛眯了眯,没有马上答话。他倒是看过一些港娱书,后世香港电影落寞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烂片群出,结果导致市场混乱,电影的质量整体下降。而这烂片群出的原因,便是大量台湾热钱的涌入。
看来这个蔡松琳,估计也是后世的热钱投资方之一,不过李轩却是不稀罕他的热钱。
“台湾电影,从82年之后不是也渐渐有了起色了嘛。”李轩拐弯抹角地赞了一句。
“呵呵,李先生,说笑了,什么台湾电影新浪潮之类的,现在我们这些电影投资商只当是看笑话了。”蔡松琳无奈地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