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2/3页)
时,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自从互联网行世不久,网上不断出现以我的名义发表的格言和美文,近几年越来越多。
我回故乡时,小镇的廊柱上就张贴着不少写着我名字的这种格言。一问,都是从网上抄下来的。
见到新认识的年轻朋友,他们一见面就大声背诵这样的网上美文。
更夸张的是,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任职的何勇先生来电,纽约一家中国餐厅举办我的“诗文朗诵会”,包括歌手演唱。他前去听了,发觉也都是这样的格言和美文,因此用电话来验证……
这事我开始并没有太当一回事,每次听到都一笑了之。几十年深受盗版之害和谣言之害,对于“横抢”和“硬塞”这两件事早已习惯。后来,我请朋友们选一些以我名义发表的格言和美文过来看着玩玩,但一看,心情立即发生了变化。
这些文字,尽管与我的笔墨风格南辕北辙,但在内容上却没有什么污渍,都在谈论“人生哲理”。它们的出现,丝毫不存在过去那些谣言的不良企图,倒是处处闪动着一种涂了粉彩、戴了面具出场的可爱天真。因此,当中央电视台撒贝宁先生采访我时谈到了这件事,我就说:“我是一个通透的山谷,一会儿,飘进来几朵乌云,一会儿,又飘进来几朵白云,都不必惊讶。来过的云,都会悄然离去。”
但是,说是这么说,心底还是纳闷。他们显然是热爱这种文句的,却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好东西”如此源源不断地送给一个他们并不认识的大叔?
我想,误会的起点是他们的语文老师对我的过度推荐。这让他们产生误会,以为借我的名字,可以让他们每天写出来的“人生哲理”引起广泛关注。
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对“人生哲理”的孜孜矻矻,如醉如痴,正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一个重大命题的憧憬和饥渴。
我觉得应该珍重他们的这种情怀。
一般说来,人一上了年纪,就不太愿意再谈“人生哲理”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人生的极其复杂、诡异、多变,简直无理可讲。因此,凡是还在谈的,一定还比较年轻。但是,这种阴差阳错,实在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