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三章 舒县初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十三章 舒县初冬 (第3/3页)

情之后,周瑜和臧霸领着斥候营的数十骑匆匆往舒县赶去。

    臧霸的声音自周瑜身后传来:“大哥,风雪这么大,是不是找个地方避避,等雪小了再走?”

    周瑜笑骂道:“一只脚都要踏进家门了,还躲什么风避什么雪?”说罢,周瑜用力一挥马鞭,胯下的白马加快了奔跑的步伐,顶着风雪直奔城门而去。

    在马鞍和马镫发明之前,骑着近似于光身子的马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就是骑兵出现之前,中、西方为什么都用马来拉战车而不直接骑马作战的一大原因。

    但战车比起骑兵,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大的弱点是对地形要求很高,地形不平坦不行,有条小河小沟也不行。在战车时代,双方打仗一般要提前选择一个平原地形,然后才能开战。打着打着,不小心车轮子一损坏,那就麻烦了。

    另外,使用战车也十分不经济,组装一辆战车一般需要四匹马,而车上只有三名甲士,一人负责远程攻击――射箭,一人负责近程作战――持长戈或长矛,还有一名非战斗人员――御者,花费四匹马以及大量的木材,才能拥有两名高速机动的战斗人员,比起一人一马的骑兵实在太浪费了。

    战国时期,马鞍与马镫还没有发明出来。这时候的骑兵,主要是利用马的快捷优势,进行一些侦察、骚扰、包抄、偷袭和追击的任务,配合步兵军团进行战斗,骑兵单独对步兵作战并不占有优势。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以一万五千骑兵截断赵军与营垒之间的联系。当时骑兵的编制还不大,并不**完成战役任务。

    东汉时期,骑兵已经开始采用绳带、皮革或者木板一类的材料作为马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材料遇水很容易腐烂,铁制马镫则成本昂贵,基本没人使用。

    作为周瑜手下唯一的骑兵部队,周瑜下了大本钱,斥候营全部装配了皮甲马鞍和铁制马镫。

    皮甲制作的马鞍很轻便,有了它就可以长时间地坐在马上而不觉得劳累。

    铁制的马镫则结实耐用,不仅让骑马者上下马非常快速方便,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

    这时,骑兵的双手就可以解脱出来,操纵长武器,发射弓弩,都非常方便,战斗力大大提升。

    周瑜还给斥候营的马匹装了特殊的装备--马蹄铁。

    马蹄和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积水的腐蚀,会很快的脱落,钉马蹄铁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

    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

    蹄声隆隆,周瑜带领着拥有秘密装备的轻骑兵部队进入了舒县县城。

    占着穿越的优势,在配置了皮甲马鞍、铁制马镫、马蹄铁后,斥候营已经是整个东汉最精锐的轻骑兵部队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