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杨二嫂 (第3/3页)
,您尝一尝选最喜欢的几种可好,若是好吃了,将来再来照顾我的生意就可以了。”
这种做生意的手段也是杨二嫂第一次尝试,要不是因为到了冬日,家家户户最近都在腌酱菜,小户人家的此时自己家里都淹了好几盘了,就是让自己能够过这冬的。
而对于县里的那些大户人家,他们确实不自己影响状态,不过状态这种东西在大户人家眼里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偶尔吃一吃倒也还好,但若是常常放在桌子上倒显得自家落魄了,所以最近,鲜少有人来光顾杨二嫂的生意。
之前杨二嫂听家里两个孩子念诗,有一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杨二嫂听着觉得有意思,便问两个孩子作何意,两个孩子自然乖乖给自己娘亲解答了。
杨二嫂虽然觉得,诗文这种东西肯定是圣贤做的,说的话肯定有道理。
但是又觉得有的时候又不符合常情,比如说自己的酱菜吧,这十里八乡再没有比自己做的更好吃的了,可一到了淡季还是卖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因为她做的酱菜再好吃,可大家不知道他的酱菜好吃。
杨二嫂想到此,又翻了两个晚上,睡不着,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既然别人不知道自己的酱菜好吃,那就让别人知道呗。
于是杨二嫂想出了,让人尝味道的这个主意,这样既能够将自己的酱菜最大程度的推销出去,又能够看看自己做的东西哪一种最好吃,最好吃的便多做一些,其余的小众口味变少做一些。
反正这些做酱菜的原材料不过是他她自家种的菜和一些山上采下来的调料罢了,并不值钱,若是能因此扩大自己的生意,让儿子明年的束脩不用愁,这才是大大的好事呢。
杨二嫂虽然不喜欢晴雯,但在做生意这方面还是很认真的,不然的话,她也不能在丈夫死后一个人挣扎着将店开下去,还能够养活自己和自己两个孩子。
晴雯听杨二嫂这句话心里有些惊喜。 “哦,还可以这样吗?那我尝尝吧,就有劳杨二嫂了。”
说实在的,这样的销售手段在京城里并不少见,比如说像之前她自己去送货的那个绣庄,绣庄老板常常会让前来看衣服手帕的女子,邀请她们去楼上,换上试一试。
楼上有专门的梳妆间,里面一应物事俱全,和京城里的大家闺秀的房间布置的也不差多少。
里面还有一面墙的玻璃镜,听说那是绣庄老板特意去定制的,光是那一面墙的玻璃镜,就要几千两的银子。
老板曾经对晴雯笑谈,他铺子里的东西除了晴雯的绣品,以及最新上来的软烟罗玉蜀锦以外,便是那那一面墙的镜子最值钱了。
晴雯也曾照过那一面墙的镜子,玻璃镜本来就是纤毫毕见,那一面墙的镜子,更是大的让晴雯觉得仿佛自己眼前还有另外一个空间,立面还有另外一个自己。
贾家虽然也有玻璃镜,但也不过一尺宽三尺高,勉强能够照出全身罢了,哪里有那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