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与生活辩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与生活辩论 (第1/3页)

    文学创作不是无的放矢,在社会中,文学是对时光中破碎记忆的不断修补与完善。对个人来说,则是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想象。

    一九九二年第五期《青年文学》发表我的中篇小说《凤凰琴》后,曾有大量读者来信,许多人提出希望能读到《凤凰琴》的续篇。时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高扬同志,曾在《光明日报》上著文,也提及这样的希望。我没有赶那个热潮,一方面是个人性格,不喜欢随大流,就像这些年流行浅俗易读的小长篇,而我偏偏要写被人疑问“百万字的长篇谁看”的有大的内容的厚重之作。另一方面,也有某些善意误读的原因,如果普遍地染上“集体无意识”,不去细心发现文本的真实意义,那样的写作不仅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果的。

    在写作中,伪细节会毁掉读者与写作者的契约。

    而伪感情,则会毁掉写作者与文学既有的默契。

    当年没有续写,并不等于说,我永远都不想写了。事实上,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用只言片语的形式,静静地丰富着相关灵感。前两年,一位来自西北地区的同行告诉我,在他的家乡,乡村教师们人手一册《凤凰琴》,那些困难得不知道什么叫困难的老师们,将《凤凰琴》当作经书来读。就在那一天,“天行者”三个字,终于从我心里涌了出来。之后的某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汶川县一位叫樊晓霞的老师,结婚十四年,一直在高山教学点教书,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县城与在中学教书的丈夫团聚。两口子经常读《凤凰琴》,一边伤心落泪,一边又用小说的主人公来安慰自己。十四年后,樊老师刚从高山上的教学点,调到县城里的映秀小学,刚与家人团聚,就被大地震永远地夺走生命。

    因为这两件事,我才觉得让《天行者》成书的时候到了。

    一九九二年我写中篇小说《凤凰琴》,是因为心存感动。事隔十几年,当我写完长篇小说《天行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