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一言堂 (第2/3页)
问题,所以宇文虚中和吴敏非常低调,先前的雄心壮志更是在李虎发动的巨大风暴面前灰飞烟灭,他们根本没有实力阻止李虎夺取赵氏大宋的江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虎独霸中土。
李纲非常孤立,到目前为止,李虎还没有动他的意思,但从现实来看,李虎暂时也不会动他。中土太大。地方机构太多,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阶层,如今新官僚在人数上还没有任何优势,在行政管理经验上也严重不足,必须依仗旧官僚。由李虎发动的这场风暴虽然势不可当,但中土旧官僚就象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场风暴或许可以把这颗大树的枝叶吹得一干二净,但若想连根拔除,那是绝无可能,所以李虎需要李纲这样的具有相当威望的旧官僚的领军人物继续坐镇中枢,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中土旧官僚阶层,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李纲还是大宋的宰相,未来一段时间他还拥有很大的权势,但这个权势受到了严重制约,已经无法影响到最高决策了。
=
李虎提出了北伐大计。
大堂内非常安静,没有人提出异议。
在这之前,李虎已经单独约见了黄涉和柴云,要求他们搁置虎烈人内部的分歧,先把足以危害到虎烈人生存的大宋旧官僚势力给打下去,为此,大家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虎烈人内部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变革上,其最尖锐的矛盾就是文官和武将对权力的争夺。文人轻视武将,这似乎是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傲慢。文人一般认为,给予武将太大的权力会给国祚造成威胁,所以历朝历代,和平时期的治国策略都是重文轻武,到了大宋更是以文制武,干脆把武人赶出了决策层。死死踩在脚底下。
李虎变革,官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文武并重,但随着虎烈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占据了大量的疆土,更多的武将也开始进入朝堂。李虎这一做法在文官看来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所以有意识阻碍这一改革进程,但无论是李虎还是罗思南,都是从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们对武将的信任远远大于对文官的信任。
李虎离京两年,回来后大刀阔斧,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而一件事就是把大量的武将调入中枢。黄涉和柴云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李虎这一做法将严重危及到中土的安危。
李虎知道这件事牵扯到文官和武将的利益争夺,如果把精力耗费在这上面,势必延误统一大业,所以他明确告诉黄涉和柴云,搁置争议,先集中力量统一中土,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黄涉和柴云不敢触犯李虎的权威。虎烈人内部可以有争论,有斗争,但绝不能超过李虎所能容忍的底线,超过了这个底线,李虎肯定要出手整治。
李虎还亲自去看望了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因此彼此的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虎很坦诚,该说的都说了,就差没有明确告诉赵明诚夫妇,我要做皇帝了。这话现在还不能说,还没有到该说的时候,但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清二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