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北方儒士 (第2/3页)
汉王府拜见李虎。
李虎亲自出迎,双方过去就认识,这次在长安见面,更是亲热。
三位儒士都是前大辽国的进士。一位是前大辽国子监祭酒李师夔,一位是前大辽翰林学士沈璋,一位是前大辽燕京副留守裴绩。
李虎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了请他们到长安的用意。
这些年,大同的国子监办得很好,原大辽的汉蕃儒士在亡国之后,干脆一心一意研究学问,教授弟子,成绩非常突出。北方儒学和大宋儒学一脉相承,但因为大辽是契丹人建立的王国,契丹人、奚人和其它北方蕃人在汉化的过程中,既潜心学习儒学,也在改造儒学,所以北方儒学相比大宋儒学,在观念上更为开明,也更具有包容性。
以李虎为首的虎烈人的变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策略之后,迫切需要儒学在学术理论上的支持,这也是关学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但关学有它的局限性,关学的理念较为保守。当初王荆公变法,关学就没有积极支持,采取的是一种温和的变革态度,在新、旧两党之间游移不定,结果遭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学派毫不留情的打击。现在李虎的变革策略看上去是秉乘了旧党的理念,但其实这仅仅是开始阶段的一个表现,一旦变革走向深入,也就和元佑党人所持的那套理论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关学在这个时候再次表现出现了它在变革态度上的保守和温和,以李复为首的关学儒士并没有按照李虎的要求大力改造关学,以便让关学成为新变革的理论基础。而尤其让李虎不满的是,李复和一批关学弟子渐渐走到了变革的对立面,他们和朝廷里的保守派越走越近,特别在中土王朝更替的正朔一事上,至今没有拿出一个符合李虎利益需求的新理论,这是李虎极为不满的地方。
李虎在李复致仕之前,曾在朝堂上公开指责李复,认为在自己离京的两年时间里,关学不进反退,不但没有在学术理论上坚决支持变革,反而拖变革的后腿,阻碍了变革的推进。
李复知道李虎对关学非常不满,但他又不愿意背弃自己的学术理论,所以主动请辞,不干了,再干下去,他的脑袋掉了无所谓,但整个关学跟着遭殃就是天大的罪过了。好在关学此时已经分裂,一部分儒士坚决追随李复,坚持李复的理论学说,而一部分儒士则顺应形势,主动配合朝廷,在学术理论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以便配合变革的实施,但他们的观念还是过于保守,跟不上变革的步伐。
去年李虎到了大同,在大同和国子监的博士、教授们数次讨论变革,惊喜地发现北方儒学在学术理论上更有助于变革的推行和实施,于是他请李师夔、沈璋、裴绩全面整理一下北方学术,并拿出一套完成的理论。李师夔等人看到了北方儒学发展的契机,马上投入极大的热情整理出了一套完成的学术理论,为了能尽快赢得大宋儒士们的承认,他们称其为晋学。
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