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各有难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各有难处 (第2/3页)

粮。而敌军千里远征。消耗惊人。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战争地胜负最后就是拼钱粮。谁能坚持更长时间。谁就赢了。

    前任宰相薛元礼和一帮汉臣就是坚持消极防御地策略。而党项权贵们不同意。多少年来。党项人在西北顽强支撑。靠地就是积极防御策略。这是大夏立国地根本策略。汉人却要把它改掉。这势必严重危及到国祚安危。党项人怎能同意?

    梁乞申出任宰相。继续坚持消极防御地策略。仁多保国打算调集更多地军队到北线战场以包围虎烈军。但梁乞申最后说服了皇帝和中枢大臣。只给了仁多保国五万人。而最重要地一个理由就是没有足够地军需。

    战局地发展证明梁乞申地决策没有错误。如今虎烈军打通了黄河东岸。粮道地安全得到了保障。仁多保国地计策失败了。当务之急就是把北线兵力撤回来。死守京都。舍此以外。再无他策。但接下来地问题是。宋军如果发动攻击。李察哥在南线肯定守不住。他也要撤回来。最后双方在兴庆府决战。夏军能否守住京师?所以。必须要做好京师失守地准备。当宋军和和虎烈军会师之后。京畿形势危急。皇帝必须撤离。带着行帐转移到河西。确保大夏国祚长久坚持下去。

    梁乞申地策略很悲观。对夏军坚守京师没有信心。这源自财政空竭和汉蕃矛盾。但皇帝不愿做个懦夫。他要和西夏军民一起战斗。因此他拒绝了梁乞申地建议。急召仁多保国和李察哥回京。共商卫国大计。此时此刻。党项人要不计前嫌。放下仇怨。齐心协力。否则亡国

    就在眼前。

    =

    七月中,汴京。

    王赵楷、广阳郡王童贯联袂上奏,请求汴京发动西征。两人还密奏皇帝,详细说明西北策略,恳请皇帝同意他们的计策。

    汴京已经和金人商定了攻击之策,这时接到太原的奏议,得知李虎已经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当即鼓掌相贺。在他们看来,李虎完了,云中路到手了,而金人则会和虎烈军打得两败俱伤,可能就此退出代北。

    李虎同意河东军进驻大同的前提是,西北军必须配合虎烈军,从横山一线攻击西夏,但汴京国库空虚,财赋不足,没有能力发动西征。宰相白时中和副相张邦昌都认为,目前河北山东的反贼还没有平定,各地天灾不断急需加大赈济力度,不可能也没有更多的钱粮去开辟西北战场。

    皇帝不同意,坚决要求发动西征。

    国库亏空,财赋不足,可以想办法,可以实施一些横征暴敛之策,钱粮不是阻碍西征的主要问题。就当前形势而言,对大宋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北虏入侵。河北山东叛乱迭起,持续两年的战乱对这些地方造成了严重地破坏,一旦边疆不稳,北虏南下,势必祸乱中原,所以汴京在消灭李虎的同时,大力扶植郭药师的燕山镇戍军。皇帝认为,只要河东军北上进驻大同,那么大宋事实上等于控制了燕云两地,重建了中原屏障,北虏南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