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一切为了宗室待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章 一切为了宗室待遇 (第2/3页)

    甭管你什么人,哪怕是当初开国太祖的嫡系子孙,只要不是皇上,那么一定就会降级,而且降级得非常凶猛。

    拿如今的裕王府说吧。

    裕王是当今景和帝的同父同母弟弟,他的亲王爵毫无疑问,可他的独子柳铭淇却只能降级继承下一个等级的郡王爵位。

    如若柳铭淇还有兄弟,那么他们更惨,因为不是世子,算是庶出,连郡王爵位都没有,只能成为公爵。

    继承柳铭淇爵位的儿子就不能叫世子了,只能叫长子。

    以后他得到的,还是只有比郡王爵更低一筹的公爵,其余柳铭淇的儿子则为侯爵。

    看到了吧!

    堂堂一个裕亲王,等到他的曾孙就有是子爵的了,情况最好的嫡系一脉,也不过晚了两代成为子爵而已。

    正常情况来说,一个皇子一脉,五代过后便全部归为子爵。

    子爵的待遇是什么呢?

    “岁俸银五百两,禄米五百斛。”

    一年只给你五百两白银,外加三万斤大米小麦。

    比起亲王来,简直是天地之别。

    这样的收入,如果没有节庆日的赏赐,如果不能自己经商做点小买卖的话,通常情况下也只能养活十个人而已。

    因为一个家庭你不可能只吃白米饭,堂堂宗室子弟的饭桌上,没有鸡鸭鱼肉怎么行?

    所以多出来的大米小麦,他们通常会拿出去卖了,换成各种菜肉果蔬回来。

    而一个家庭还有其它各种衣食住用日常开销、人情往来,包括给奴婢家丁们的例钱,也必须得有吧?

    故而五百两银子看起来不少,你分散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来算,能说得上多吗?

    这么的一番推算下来,想要让自己日子过得体面一些,那么生下的儿女一定不能多,否则别说是日用,几次婚丧嫁娶,就能把一个子爵家庭给弄垮啰。

    也是有了如此的现实考量,大康朝建国八十年以来,宗人府登记在案的宗室子弟也不过是三千人。

    同样的时间来做比较,我大明到了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建国八十四年的时候,宗室子弟已经达到了一万九千六百十一人,差点是大康朝的七倍了。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大康朝在这方面的举措是非常合理的。

    与其生那么多出来,大家一起把国家财政给搞垮,不如少生一点,至少后代们随时都能享受衣食无忧的惬意生活。

    也是因为宗室子弟们很上路,这几代的皇帝赏赐起来毫不吝啬,子爵每年都能拿到五百两上下的赏赐,对于他们补贴家用,过更好的日子,已经是足够了。

    要是你再去做一点买卖,凭借着宗室子弟的身份,只要不是太蠢,基本上一年三五百两收入还是能有的,这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裕王妃的意思,其实也很简单。

    裕王是皇上的同胞兄弟,那么对于他的独子,景和帝肯定是不会吝啬。

    现在就有世子双俸在,等到柳铭淇继承了郡王爵位之后,景和帝肯定会给予郡王双俸的待遇。

    一旦能拿到郡王双俸,柳铭淇便是“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和亲王俸禄一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