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八 又是一年火树银花不夜天 (第2/3页)
先高呼了一声,然后便是波及到十人、百人、千万人,最终十几万人齐声高呼:“武毅军万胜不败。武毅伯天下无敌”
声震四野,那悄悄遮掩住月亮的几缕流云也是被震得星散而去。
烟花完了,便是爆竹。
劈里啪啦。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中,士卒们的欢呼笑闹声中,正德五十二年,也即将过去。中军大帐的前面左右两边各自摆放了九十九个大火盆子,里面的火苗烧得半天高,蹭蹭的,把这里照的亮如白昼,后勤的杂役们手里端着盘子,来回穿梭,把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了上去。大帐之中,此时早就已经是摆上了流水席面,连子宁高踞首座之上,在他的左右手边相对摆了数百张懈,按照秩序的高低坐下。
十个卫指挥使,百余个步骑军千户,数百个步骑军副千户,而步骑军百户级别的军官,则更是高达千人之多
要知道,大明朝的百户军官,可是不折不扣的正六品朝廷命官,而连子宁这儿,却成了不值钱的大白菜。
若不是连子宁这大帐乃是军中级别最高的千人大帐,当真还容不下。
明季尚分食,每人面前一张懈。
武毅军军官多来自山东、河南、北直隶三地,因此这吃食也就都是具有这三省的特色--牛肉汤泡饼、鲜花玫瑰饼、槐茂酱菜、驴肉火烧、郭八火烧、白运章包子、一篓油水饺、煎碗坨、南沙饼、血馅饺,荷包加吉鱼、香菜拌毛蛤、糖酥丸子、蒜香炒梭蟹、蒜泥拌白肉、蒜爆肉、酥炸蹄筋、酥炸春花肉各色各样的山东河南北直隶小吃名菜摆满了一桌子。连连菜带饭都有了,水席、陆席,林林总总的各色菜蔬,每个桌子上都摆了足有一二十碗,满满当当的,几乎都要铺排不开。
这等正式的诚,连子宁也是蟒袍玉带,尽显雍容华贵。
他斜斜的靠在椅子上,瞧着下面,脸上笑吟吟的。
座下数千人,最低都乃是掌控百人的正六品军官,这等浩荡的大场面,让连子宁一眼看去,就是感觉一阵志得意满
这才是当真的一呼百诺,闻达天下
他长长的吁了口气,对于自己来说,这一年,当真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啊
接着他便是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掩不住的傲然自矜之色。对于自己来说,又有哪一年不是重大的转折点?
连子宁豁然站起身来,大帐中先是一静,然后众人便是纷纷站起,连子宁扫了一眼,扬声道:
“过去三年,事事皆难以忘怀
正德五十年。本官由一介白丁,厩布衣,一跃而成为武毅军总统指挥佥事,手底下八千军兵,将官上百镇守山东六县之地,辖下百万子民
正德五十一年,本官带着你们。率领武毅军,先是横扫扶桑,然后便是出山海关。来到了关外这片土地我武毅军,于大军溃散,徐鹏举南逃之时。数败女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今年,正德五十二年。我武毅军先后击破乞勒尼卫、考郎兀卫、莽吉塔城,巩固喜申卫地面。接下来,连克苏里河卫、可木卫,荡平可木卫地面之叛军,又扫清虎林地面,诛杀女真瓜尔佳氏。平定整个松花江南死守镇远府,使福余卫、海西女真联军不得存进继而出兵北上,荡平海西女真。数月之前,本官带领你们再次北征,出白鹰峡。围金国汗廷,直至恨古河此一举,让金国在我们武毅军面前,俯首称臣
而我武毅军,也从当年那个千把人的小势力,成长为今日有三千里土地。十几万军兵,雄踞关外的一支强军”
连子宁的声音豪迈壮烈:“诸位,这个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这千里江山,是本官与诸位一同打下来的,来,让我等满饮此杯以为我武毅军能有今日之格局壮哉我武毅军”
说罢,高高举杯,一饮而尽
“壮哉我武毅军干杯”
众将也是轰然应诺,齐齐饮尽了杯中酒。
这时候,似乎是为了映衬连子宁的这句话,大帐之外,烟花灿烂,那十四个大字高悬空中,久久不散。
连子宁见状,顿时是心中大悦,很是快意的仰天长笑。
他看了王大春一眼,满是嘉许。
要不然说为何连子宁在哪怕是四大镇抚中,也是相当宠信王大春呢有这样的手下,实在是太舒服了,总是能让人心里熨帖的很,更何况平心而论,王大春的本职干的也是颇为的不错。
连子宁又是倒了一杯,道:“第二杯,祝我武毅军在新的一年,依旧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扫荡面前强敌,让这天下,闻武毅军之名而丧胆”
众将又是轰然道:“祝我武毅军,战无不胜”
这一次的声音,更是大了一些。
若是有那资历够老,地位够高,更细心些的军官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这一次连子宁的贺年之词,比起第一年在山东乐陵县地面时候,却是少了一条--少了为大明贺
似有意,似无意,只是这些军官们就算是发现,粗枝大叶的那等也不会放在心上,而心思细腻深沉的,则是根本不会表现出来
两杯喝完,席间的气氛便是更加热闹了,众人大口吃喝,笑闹言谈,然后以石大柱、王大春这两大镇抚为首,数千将官齐齐跪伏在地,高声道:“标下石大柱(王大春……)祝大人新的一年,武运昌隆平步青云”
此情此景,连子宁也是忍不住心胸舒畅,开怀大笑油然生出一股天下俊才,尽在吾之罄中之豪迈
正德五十二年,便是如此悄然过去,而波涛云谧,对大明朝影响至深的正德五十三年,也是悄然到来。
----------分割线--------
也是在这正德五十二年和五十三年相交的时节,厩已经变成了一座不夜城。
这一晚,向来是不宵禁的,大街上游人如织,热闹的紧,反倒是比白日更加拥挤一些。在各个路口上,都是搭起了大架子,有那些豪门巨贾们请来的戏班子,从白儿个午时时候就开始唱,一刻不停,三班连倒,依依呀呀的从白天一直唱到现在。
厩的老百姓,就算是见识多一些,收入高一些,但是在古代时候听戏,尤其是听那些有名戏班子的戏,就跟现在的看演唱会也似,甚至比看演唱会还贵--至少后者不用打赏。平民老百姓人家,有几个能天天看演唱会的?那不瞎扯么?
是以这些戏班子给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压根儿就没走。
脸上喜笑颜开的,穿着棉袄。抄着袖子,看着上面唱念做打,依依呀呀,都是津津有味儿。临街的酒楼到现在还没有歇业,依旧是进进出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的那穿着讲究的长袍的士子商贾。便是坐在临窗的位子上,三五知己,喝着小酒儿。听着下面的曲子,不时抬头看看天边绽放的烟花,也是轻松惬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