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临江仙》 (第2/3页)
大张纸,经义的考题占了绝大部分,都是出自《论语》、《春秋》、《荀子》等以及四书五经上面的,都是记忆性的东西。
觉醒血脉之后,宁无缺几乎是过目不忘,答起经义来,得心应手,古代考试,答题没有规定顺序,你可以先写策论,也可以先写经义,不过,时间一到,无论你写没写完,必须停笔。
从《论语》到《尚书》,宁无缺很快就将经义默写完了,其中有两道,是孤僻的经义词句注疏,宁无缺没有见过,就只好放弃了。
停笔微微抖了抖手腕,宁无缺察觉身后有人,却是兰台书院的老儒站在身后,捋了捋胡子,微微颌首,朝宁无缺笑了笑,朝前走向别处。
休息片刻,宁无缺看向诗词部分,题目很简单,刚才他就看过了,心中也有了大致的想法。
这次县试的诗词,以“三国”为题,偌大的诗词考题,就这两个黑字。
汉末三国,乃是华夏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历史,英雄辈出,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有毒计之师贾诩,风流短命的郭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卧龙,落凤坡落凤庞士元,虎狼之相的孙氏兄弟,风度无双的周瑜,七步成诗的曹植……
等等众多人物,各领风骚,留下美名。
千百年后,依旧被人怀念称道,令人神往遐思。
县试以“三国”为诗词题目,这范围可大可小,可以以三国里的一个人物为诗,也可以以三国里的故事为诗,也可以以整个三国为诗,可正因为范围大了,反而不好把握,容易出好诗,也容易出烂货。
宁无缺脑海里,有着后世无数诗人词人咏怀三国的诗词,借鉴一篇也没什么问题,只是借鉴谁的名诗名词,却苦了宁无缺,有时候可选择的范围大了,反而不好选择。
想了想,宁无缺抬笔,蘸墨,一首《临江仙》跃然纸上,字是风霜傲骨,词是千古名词。
挥毫而就,两个时辰的时间流逝近半,还有策论没有写,宁无缺看了几眼,题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