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多种文化的融合,符合自然的风水之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多种文化的融合,符合自然的风水之道! (第2/3页)

勒出一个巨大的太极图。而「s」形溪流正好是一条阴阳鱼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极两仪」。溪南「阴鱼」古树参天,鱼眼处现有公路穿过;溪北「阳鱼」稻谷金黄,鱼眼处种着旱地作物。

    二条太极图置于北口子上。一则可以档住北方的寒冷空气和「邪气」,二则好似一座「气坝」,防止祥瑞之气外泄。 专家们进一步考证后发现,俞源村的居民布局是按中国古代的天体星象图「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这个布局与1974年在辽墓中出土的星象图的排列完全一致。城口的太极图即环绕县城的「双鱼宫」,与围绕村子的山岗正好组成「黄道十二宫」。

    城中的28处建筑群则按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

    王钟想到兴奋处,在地上不停的写写画画起来。

    将八阵图的精髓和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结合起来,绝对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风水格局!

    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风水环境,事实上这已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意义,是生态环境意识在城镇建设上的体现。

    首先,在城口造一个太极图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水利改造工程。

    新县城在地形几乎是四面环山,仅在北面有一个小缺口,整个县城就像一只口小肚大的瓶子,一条小溪就从瓶颈处笔直地流出村外。雨季时,每当大雨过后,山上的水纷纷涌入小溪,溪水流量陡然增加。由于出口狭小,溪道笔直,溪水下泄速度极快,在短时间内瓶颈处就会滞留大量溪水,进而造成漫溢,形成涝灾。刘伯温将溪流改成s形,就是要把溪道变长,溪道容积加大,可使溪水下泄速度减缓。使瓶颈口处的水量不至暴积,溪水可以缓缓流出县城。太极文化更会完全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为市民们认同和崇拜。

    同样,王钟用黄道十二宫的理论把环绕县城的山岗变成了「神山」。培育了市民保护山林的生态意识,从而世世代代禁绝了滥砍山林,改善了小溪源头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消除了山洪下泻、溪流泛滥的诱因。

    王钟还会让人还带头在家乡营造过两片人工林近5公顷。这样做了还不够,刘伯温让人在村内挖了7口池塘。作旱时救旱、火灾时救火之用。却把它们按北斗七星状排列,名之曰「七星塘」,进而将村落的民居全部按天罡引二十八宿排列……。

    “整个城市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城镇建设上,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其成为中国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吴明有些兴奋,又有些赞叹的说道,如果不是摄于自己的身份,他真的会大声叫喊起来。

    ‘“负阴抱阳‘是建筑选址和建筑格调的基本形式之一。无论是我国所处北半球的地理位置还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识,决定了建筑选址通过‘负阴抱阳‘形式所体现的方向性和空间感。坐北朝南。是‘负阴抱阳‘的基本形式,依据地理子午线取向,使用平面日晷定向,而且。完全的南北向只限于皇家建筑与衙门建筑,这种思想来源于《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正南正北体现了权力和尊严,也是理气派风水理念的主体内容。在民间,多用磁罗盘相宅。以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为依据测向,由于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