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九十九章 熙河人的教育发展之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九百九十九章 熙河人的教育发展之心 (第1/3页)

    转眼,就到了三月庚申日。

    持续三天的省试,在这天傍晚宣告结束。

    当数千名士子,从开宝寺中次第领取了自己的衣物、书册,同时也穿着朝廷所赐的贡衣,拿着朝廷所颁的书册,走下山门的时候。

    大多数士人的眼神,都是恍惚的。

    就和现代的学生,考完试后,喜欢问同学考得怎么样?那个题你怎么答的啊?

    中古的大宋科举,也是一般。

    出了贡院,诸路士子呼朋唤友,各自聚往各州、路在京所设的各种邸店、吃食店。

    有官方背景的,则前往诸州进奏院。

    背景更硬扎的,自然是前往自家在京城当官的叔伯家里。

    然后,各自聚在一起,讨论起了本次省试的题目。

    包诚也是一般。

    他先是命人前往了太师文彦博府邸,以侄孙(他爷爷包顺是包拯的族弟,包拯与文彦博是世交)的名义,递了拜帖,说是之前所以没有来拜谒,乃是为了避嫌,如今省试已完,晚辈特来认门,还说待放榜后,再亲自登门请太师赐教。

    然后便邀请了几个他在贡院里认识的士人,一起前往他暂居的熙河邸店中,讨论题目,交流学问。

    当然,这都是借口。

    包诚在入京前就知道,他不大可能中得进士。

    他这次入京的目的,也非是要在科举中博得功名。

    而是冲着这次科举,汇聚在汴京的诸路士人里之中,那些长期不能中进士,前途黯淡的贡生们。

    目的就是想着,拿钱砸,把这些人砸到熙河去。

    没办法,现在的熙河诸州,对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

    偏生,熙河一路,自建立以来,就长期处于战争之中。

    在元丰八年前,别说县学了,州学都没有!

    在战乱中,偌大的熙河,摆不下一张安静读书的桌子。

    熙河的百姓,包括豪族们,也没有心思读书。

    哪怕是包诚这样的包家嫡孙,也只是开了蒙,能读写文字,知晓一些基本的常识而已。

    但现在不一样!

    随着棉庄遍布熙河各地,棉花带来的财富,使得熙河的豪族、官员们首先富了起来。

    富起来后的熙河豪族、官员们,自然渴望着在政治上更进一步。

    而大宋,乃是文臣治世的王朝。

    自然的,熙河的豪族、官员们,也都知道,他们想要更进一步,就得朝中有人。

    都堂里,得有个熙河出身的执政甚至宰相!

    自然的,就得卷教育。

    可是熙河人起身环顾四周,心顿时哇凉哇凉的。

    除了熙州,因为知州游师雄,乃是横渠门下的高徒。

    在其奔走号召和游说下,熙州州学请来了十几位横渠门下的进士、贡生来当教授、教谕。

    使熙州的州学,开始有了起色外。

    其他各州,都是一把辛酸泪。

    像是会州州学,去年虽然建了起来。

    但整个州学,拢共就三个教授。

    其中只有一个是常任教授,剩下两个是知州和通判兼任的。

    河州就更惨了!

    因为知州种朴是武臣,叫他带兵打仗或许能行,可让他去州学里摇头晃脑的念圣人经书,却是不大行。

    州学尚且如此,县学就更拉胯。

    像教育最好的熙州,下面的各县县学,虽然是建好了。

    可县学的教谕,却全部空缺,只好叫知县、县尉兼任。

    可是,知县、县尉有大堆的事情要忙,哪来的空?

    州学、县学什么的,其实还不算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整个熙河路,奇缺能开蒙的蒙师。

    比如熙州,全州上下拢共就十来个蒙师。

    其中七个,都是包家和赵家从秦州重金雇来的。

    蒙师可不像其他的事情。

    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为,蒙师首先得会讲、会教正韵。

    不能一开口,就是满嘴的方言。

    不然,他教出来的学生,哪怕将来中了进士,也是走不远的——游师雄和包绶到了熙州后,普及了很多大宋官场的故事。

    他们就都讲过国初的时候,广南东路有个官员有幸因为才干,得到了太宗赏识,召见京城询问,却因为其口音太重,无法交流,最后太宗只能让其回去继续做个小官的故事。

    熙河的豪族们,在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