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九十五章 礼部试(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百九十五章 礼部试(3) (第3/3页)

里他祖父买的房子。

    ……

    贡院的考试正在进行的时候。

    赵煦也没有闲着,此刻的他,正在崇政殿上,接见着太学所报的今年太学上舍优等生代表。

    自太学改革,以打分制取代过去主观味道过浓考评制后。

    太学就开始了急速内卷。

    过去那种,升舍靠关系,出官靠人脉的乱象,已是一去不复返。

    尤其是涉及出官这种关乎太学生们既得利益的东西。

    赵煦都不需要派探事司逻卒监督,太学内部的太学生们,就自发的开始监督起同斋同舍的同学们。

    尤其是上舍生们之间,已卷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

    没办法!

    现行太学学分制下,太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业成绩优秀,每一科都不能有短板。

    还得善于庶政实务,懂经济刑律甚至天文地理。

    不然的话,一旦升到了上舍,需要前往有司官署实习的时候。

    万一,没有人肯要,或者在官署里的实习成绩太低。

    那就完蛋了!

    反之,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升到上舍生,谋得了一个到在京六部乃至于都堂实习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某位大人物的赏识。

    那就直接起飞了!

    典型例子就是赵煦选的马骨宗泽。

    这个元丰八年,才被赵煦特旨招入太学的浙江人。

    在不到三年内,就完成了从外舍生到上舍生的飞跃。

    如今更是,在号称天下文章之词垣、学者之玉堂的学士院内实习。

    上一个带他实习的人叫范纯仁,如今已宣麻拜为执政。

    现在带他实习的,则是三朝元老,天下名臣赵偁。

    赵偁在入京前,历任地方州郡数十年,有着丰富的基层行政经验。

    保守估计,今年科举之后,循例的太学出官名单中,必有宗泽的名字。

    而且,很可能是以太学第一的身份出官。

    一旦出官,按照元丰故事,起码也是通判资序。

    而如今,依太学新政,上舍生实习期间的工作经历,在出官后是认的。

    换而言之,等于宗泽只要出官,就默认他有一年的通判资序了!

    而大宋朝一任通判,最多两年。

    等于宗泽出官后,只要到地方上打个转,就可以回京改官。

    这比科举状元还爽!

    状元郎,初授也不过从九品京官而已!

    正是在这种预期下,太学内部经过充分竞争后,卷出来了一大批的人才。

    而且,还不是只会死读书的那种书呆子。

    都是在六部、开封府等有司实习过,并且实习评分相当高的人才!

    赵煦看着手中的名单,对照着,他命人从六部有司、开封府取回来的这些太学生的实习报告,眼中溢出光彩来。

    “谁说大宋无人才?”

    “只是被埋没了而已!”

    “看来,我得在科举放榜之后,同步开始一场太学上舍生出官试了!”

    直接从太学取士,而不是科举取士。

    这是熙宁变法后,新党一直在推动的事情。

    然而,过去的太学问题重重,黑幕无数,使太学三舍法取士,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

    而如今的太学,已完全摒弃了过去的那套主观意味非常强的考评制度。

    从外舍生到内舍生再到上舍生,一切看分数说话。

    得分高的升舍,得分低的降舍乃至于遣还原籍。

    而到了上舍生阶段,就开始学习、教授实务庶政,进而争取有司部门的实习机会。

    最后通过实习,拿到高分后,再通过出官试考核,授给官职。

    这一套系统,虽称不上完美。

    但比起过去,充斥着黑箱操作,完全由少数人的主观臆断来决定太学生前途的考评方法,无疑是进步了太多太多。

    “得找几位元老商议一下此事,争取他们的支持才行!”

    赵煦想着,就唤来童贯,与他吩咐道:“汝且到太师文彦博、彰德军节度使张方平、保宁军节度使冯京的府邸去,传朕的旨意就说,朕欲明日上午,与三位元老同游玉津园……”

    正好,他也自从在庆宁宫醒来之后,还从未去过玉津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