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九十三章 礼部试(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九十三章 礼部试(1) (第2/3页)

 如今的辽地汉人,虽不是当年司空图所见的河湟汉人。

    他们依旧穿着汉家衣冠,读着孔孟之书,行着汉家礼仪。

    甚至,反向带着契丹人和奚人,也穿上了儒袍,戴上了儒冠,用起了儒礼,说起了正韵,并建起了孔庙,开起了科举。

    但他们已经和中原的汉人,不是一条心了。

    他们所效忠的政权叫大辽,他们尊奉的君主姓耶律。

    他们吃耶律家的俸禄,做辽国的官。

    自然,只会给耶律家卖命,为辽国谋划。

    其中的精英,更是以大辽忠臣自诩。

    他们比契丹人、奚人更忠诚,也更可靠。

    就如当初,赵煦见过那个叫耶律俨的汉人士大夫一般。

    所以,赵煦知道的,统战幽燕汉人世家,没有用。

    他们不可能向着赵官家。

    无论是他们自身的切身利益,还是他们所尊奉的孔孟之道,都不可能让对大宋产生向心力。

    毕竟,若是大宋一统天下,他们算什么?

    汉奸吗?!

    但不要紧,赵煦可以统战契丹人、奚人、渤海人甚至女真人。

    想到这里,赵煦就忍不住摇头嗤笑起来:“这世界可真有意思……”

    “汉人比契丹人、奚人还忠诚!”

    好在,他在现代也见过类似的事情,已经习惯了。

    ……

    翌日,三月丁巳(初十)。

    元祐三年礼部试,正式开始。

    一大早,数不清的士人,便已从四面八方来到此地。

    今年是科举大年!

    去年秋闱,都堂定议,天下州郡解额共为六千三百二十五个。

    看着很多?

    但是,这些解额可不是天下军州平均分配的。

    依制,大宋发解试有别头试(二代衙内特别考试)、锁厅试(现任官员特别考试)等给二代和体制内官员开辟的终南捷径。

    所以解额得先紧着他们。

    只有二代衙内和现任官员分完,才轮得到其他人。

    此外,熙宁变法的时候,也在发解试名额上砍了一刀——依三舍法,太学每次科举,当有解额三百。

    所以,可供州郡发解试分配的解额,通常不足总解额的七成。

    换而言之,其实去年秋闱,天下州郡可供分配的解额只有四千五百多个。

    而大宋天下二十三路,军州二百余,有一千两百多个县。

    平均下来,一个县还分不到四个解额。

    也就是说每个县最多只有四个进京参加官员考试的名额。

    但众所周知,任何事情都不能看平均。

    人有贫富,地有肥瘠,教育自然有高下之分。

    有的州县,每次发解试能有数十个解额。

    而有的州县,甚至连一个解额都没有——比如崖州。

    今年科举也不例外。

    很快的,开宝寺前就挤满了士子。

    一眼望去乌泱泱的。

    来自天下州郡的士子们,操着各种口音,一时间开宝寺前的街巷,嘈杂不已。

    但,围观者还是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这些士人的籍贯——因为,所有士人,都是按照路为单位,由官府派遣的官吏集中在一起。

    而在这些官吏手中,举着旗牌。

    旗牌上写着所属士人的籍贯。

    于是,有心人很快就能通过眼睛,观察到大宋天下二十三路教育的强弱。

    最强的,自然是东南六路!

    放眼望去,举着淮南、两浙、江南西路、、江南东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旗牌的官吏是最多的。

    福建路的旗牌也不输东南六路。

    京畿诸路的旗牌,也有不少。

    但河北、河东的旗牌,则已经有些稀稀拉拉了。

    而其他诸路的旗牌,就得认真去找了。

    诸路士人,最引入瞩目的,莫过于聚集在一块‘熙河路’旗牌下的士子。

    实在是聚集在熙河路旗牌下的士人们,虽然穿着士人的袍服,但他们的样貌却明显不是汉人的样貌。

    哪怕那几个长得像汉人的,也明显有着胡人的特征。

    此外,他们的皮肤显然是曾在太阳下暴晒过。

    样子也都很粗犷,手上全是茧子。

    而且,他们一个个都是身材魁梧,体格健硕的武臣风范。

    自然的,他们的出现,立刻就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力。

    而这些熙河的士人也不藏着掖着,更没有任何怯场的样子。

    相反一个个都是昂首挺胸,骄傲不已。

    甚至和那些用着异样眼光,打量他们的其他诸路士人,开始大眼瞪小眼。

    这就让其他各路的士人,有些来气了。

    “熙河路居然有读书人?”

    “西蕃的吐蕃人、党项人和羌人,也能看得懂孔孟圣人之道?”

    当即就有人高声耻笑起来。

    “熙河路什么时候有解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