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开战 (第2/3页)
它拥有一排覆盖沿者背部排列的鳞甲或皮内成骨,最大的鳞甲达1米长。鳞甲可当装甲用,可能辅助支撑它们的巨大身体,但也限制了它们的灵活性。
帝鳄的口鼻部末端有个奇特的凹处,称为“鼓泡”,相当于长吻鳄的“壶”。不像长吻鳄,所有帝鳄的口鼻部末端都有这凹处。这显示它并非帝鳄的性选择特征,而只有雄长吻鳄拥有口鼻部末的凹处。这结构的用途仍然不清楚。保罗塞里诺与其他爬虫类专家对于凹处用途的看法,从帮助嗅觉到发声器官都有。
如同真鳄类,帝鳄也许有广范围的发声范围。帝鳄可能使用这些声音来界定领地范围、吸引异性、与它们后代沟通。帝鳄的眼窝略朝上,显示这动物可能花大部分时间浸在水中,观察岸边的猎物。它们似乎以白垩纪的大型鱼类与乌龟为食。突出的颌部与结实的牙齿是用来抓取与压碎,它们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大型动物与较小的恐龙,它们埋伏在水中,并将猎物拖入水中,将猎物压碎、淹死、撕裂。
帝鳄可能与同一地层发现的似鳄龙产生猎食的冲突,似鳄龙是身长11米的兽脚类恐龙,有类似长吻鳄的颌部。保罗塞里诺宣称,因为这群动物非常大,它们可以轻易地猎食中小型恐龙,包括非洲地区的长颈部、小头部的巨大蜥脚类恐龙的幼年个体。
其他鳄类生物学家怀疑这巨型动物的猎食能力。帝鳄长而瘦的口鼻部非常类似现代长吻鳄、伪长吻鳄、狭吻鳄的狭窄口鼻部,上述物种都是以鱼类为食,不能追踪大型猎物。与现代尼罗鳄与已灭绝的恐鳄相比,尼罗鳄与恐鳄都有非常宽广、厚重的头颅骨,适合咬食大型猎物。由于该地当时有大量的总鳍鱼类动物,所以许多专家认为帝鳄只是种大型鱼食性动物,是现代长吻鳄的布满鳞甲版本,而非恐龙杀手。
然而,未成年帝鳄与现代狭窄口鼻部鳄鱼,两者口鼻部宽度类似,但成年帝鳄的口鼻部极度扩展。若计算口鼻部相较于身体比例,帝鳄比尼罗鳄还狭窄,但宽度仍比长吻鳄宽。此外,帝鳄的牙齿并未如同大部分鱼食性鳄类般互相交错,显示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而以陆地动物为补助,如同尼罗鳄。
与帝鳄住在同一水域的总鳍鱼类经常身长超过8米,重达90公斤。这增加了猎食大型或中型陆地动物的可能性,而非以这些大型鱼类为食,许多这种鱼类拥有一层保护用的皮内成骨。
在1亿1000万年前的早白垩纪,撒哈拉沙漠是个热带平原,上面散布着湖,有河流与溪流过,岸边布满植披。
现代真鳄类的体型与外形上非常相似,倾向于生存在不同区域;帝鳄是鳄形动物之一,鳄形动物体型与外型上差异很大,大多生存于同一区域。有四种鳄形动物跟帝鳄在同一岩石层发现,包括有者8厘米长头颅的矮小鳄类。它们占据多样且不同的生态位,而非互相竞争食物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