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华夏之星 (第2/3页)
边看着屏幕上的火箭,一边翻看着手中的技术手册,听到还有不少时间,他也索性不自己看了,就拉着张蜀生唠嗑起来。
柯俊少将见领导人自己聊天打发时间,也就陪坐在后方,不再随便说话,共和国上下都知道,高层领导走的是务实路线,不需要什么太过头的阿谀奉承。
张蜀生:“老爷子,这颗华夏之星的重量达到了425公斤,算是很了不起的重量了。我们最早的模拟卫星发射和第一次低轨道卫星发射时,重量都很轻,卫星的实验性质也非常强。这次的华夏之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通信卫星,具有很高实用价值。”
其实,中国的卫星发射此前已经进行过多次,模拟发射不算,低轨道卫星发射也进行过了。
只是,那时候发射的低轨道卫星是国产的自行研制的初代卫星,是实验性质的,重量也不过190公斤。那颗卫星虽然也算得上有源通信卫星,远在大西洋航行的一个中国商船队担负了信号发送和接收的使命。那一次实验,商船队成功地接收到了来自太空卫星的信号,而他们发向卫星的信号也被成功地接收、放大、转送到了国内的接收站。
实验是成功的,证明国内的卫星研制团队还是有相当实力的,大量的投入没有浪费。
但是,张蜀生已经等不起卫星缓慢发展的速度。
在原本历史上,世界第一颗卫星是由苏联人在1957年发射的,勉强算十年后的事情。对于原本历史上苏联人的卫星发展情况,张蜀生本来不是非常清楚,后来查阅梦想机的资料才知道,苏联人是在发射第一颗卫星后,发展就非常迅猛,到了70年代,就能发射4、5吨的先进卫星升空,非常厉害。
但这一次,共和国拥有了更夯实的理论基础、人才储备以及更强大的资金投入,火箭和卫星的发展都快了许多。
如果按照这个状态持续下去,即便张蜀生不提供技术支援,一年后,共和国的火箭发射负荷就能突破1吨的关口,五年内一定会达到苏联人用了十年时间达到的高度。最主要还是有张蜀生存在,共和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可以少走一点弯路,不用花费数次发射,或者数次失败的代价,去验证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
可是,张蜀生需要的是,二战后期,卫星必须在战争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战场通信指挥方面,在未来实在是太重要了。
试想,随着共和***队的作战距离越来越远后,与大本营,与后方的通信联络就会变得愈发困难,而到了必要时候,一个可以投入使用的通信卫星网络,就能在有限的成本里,做到最多的事情。
“委员长,听说德国人也在搞这个东西?”
孙长庆有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技术册子,抬头问道。他对张蜀生虽然视如亲子,但在外人面前,依然恪守本分,言必称张蜀生为委员长,也算是一种极高的自律。
“嗯,根据目前的情报来看,明年估计希特勒就会发射第一颗代号为德意志的卫星,是一颗无源卫星,基本功能是反射信号,试验的性质非常强,实用价值几乎没有。其他国家倒是基本都落后很慢,美国人也有这方面的计划,但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