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留给敌人一斤钢一两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留给敌人一斤钢一两铁 (第3/3页)

 不时,二十艘受损极其严重的战舰被鱼雷一一送入海中,情况最好的一艘,也已经倾斜下沉。

    标准的吃水线附近,炸开一条条十米左右长的大口子,一举重创战舰。

    在这些残破战舰缓缓下沉的时候,葛云升站在舰桥上,眺望整个硝烟还没散尽的战场,仿佛看到了远处那些战舰上不甘心的美军水兵门。

    不过,他们没有机会了,整个中国舰队已经将所有能够派出去的官兵派了出去,先是收缴武器,然后占据重要位置,只留下必要的美军战俘操作战舰,其余的统统关进船舱看守起来。为了防止美舰在夜晚使诈,葛云升还下令安置了许多遥控炸弹,一旦美军剩下的少部分战俘有异动,或者乘着夜色试图逃跑,中方上舰的敢死队员就将引爆炸弹。

    总之,一个实力尚存的庞大舰队,裹挟着投降的残存美军舰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沿着关岛――中国航线返航。

    在途径夏威夷群岛时,中方舰队派出了此次太平洋海上战争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机群,失去了机动舰队所拥有的舰载机部队,只有陆基战机的珍珠港,再次被炸成了一片废墟。

    让瓦胡岛美军痛彻心扉的是,珍珠港事件后,花费了三年时间构建的巨型秘密油库,居然再次被中国人的重磅航空炸弹一一点燃,暴跳如雷的美军,随后才意识到,中国人俘虏了整整大半个舰队的美军,自然对瓦胡岛上的军事设施非常了解。

    于是,造船厂、修船厂、油库、军营、雷达站、防空阵地、港口的一些其他重要设施在中国人返航之际,被顺手炸了一个遍。

    几乎与此同时,葛云升向大本营发去捷电,再一次郑重其事地报告了大胜返航的喜讯,整个太平洋海上战争,印第安人的反击战行动之中国部分,正式宣告结束。

    共和国大本营最高元首,最高权力委员会委员长张蜀生在收到最后捷电时,亲自签署命令,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及时通报全国。

    全国大大小小媒体如同疯狂了一般,将原本早已成稿的刊面统统推倒,紧急发行大胜的喜报。

    包括华夏日报在内的多家国家级、党内龙头报纸,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此次伟大的海战胜利。

    虽然暂时还没有确切的图片资料,但详细的文字资料,前线战报,初步的巨大战果依然第一时间点燃了每一个国人的心。

    哪怕是远在穷乡僻壤,在如今村村通广播的情况下,人们也能围坐在广播下,收听特别播报。

    海军打了胜仗,海军打败了美国人。

    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即便在最偏僻的村庄,除了村庄外,几乎没人知道美国在哪里,美国这两个字是具体代表什么样的含义,但他们依然热血沸腾。

    张蜀生当天发表全国性的广播演讲。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我收到这个巨大的胜利喜讯时,我的心情难以抑制。

    百年前,我们的耻辱从海上而来,百年后,我们的辉煌也从海上重新升起……通过此次胜利,我们向全世界的敌人宣布,我们不再是积贫积弱的世界海军懦夫,而是可以与世界任何敌人开战的海军大国……

    ……海军的努力向我们证明了,他们没有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我们建造了那么多的航母,那么多的巡洋舰,那么多的各式战舰,投入如此巨大,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今天的胜利,为的不就是在世界海洋舞台上,争一争霸主的地位嘛……”

    和中国人庆祝胜利不同,美国人先是陷入了一阵集体的沉默中,随后,全国性的大示威在各个城市爆发。

    所有的人都在声嘶力竭地要求政府为战败承担责任。

    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前面的大广场发表公开演讲,为太平洋舰队的战败向全美利坚人民做出最严肃的道歉。

    示威一直在继续,多个州爆发了要求罗斯福总统改革政府的要求,并且要求严肃处理包括海军部长在内的多名海军高官。

    随后,罗斯福总统宣布了对包括美国海军部长在内的多名美***政高官的撤职命令,并对一些涉嫌阻碍海军发展,应该为此次战败负责的官员进行第一步调查。

    与此同时,罗斯福总统宣布将与中国展开更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将集中美利坚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坚决的力量重塑太平洋舰队。

    一瞬间,美国人群情激奋,在政府的主导下,美利坚的制造能力再次加速,一个个庞大的制造计划尤其是舰载机制造计划、战舰生产计划、导弹研发计划等多个重大军事科研与生产计划被提上日程,具体内容,甚至称得上疯狂。

    一个半月后,中国太平洋舰队裹挟俘虏的美国舰队,经过关岛的暂时补给后,终于抵达沪海军港。

    那一天,整个军港人山人海。

    人们眺望着那一艘艘悬挂着白旗的战舰,漂泊在海面上,港口附近,看着那成千上万的美国海军官兵被押解下船,等待他们的将是战俘营的幸苦劳动。

    葛云升在军港发表了即兴演讲,其中有一句话被当做了多家报纸的头条:“我们带回来了大量的战利品,没有给美国人留下一斤钢一两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