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平凡的世界 (第2/3页)
,就从广元修过了阳平关,直抵略阳,这个速度是非常吓人的,足足140多公里的铁路里程,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修成了。但前提是,动用了西南庞大的工业基础、工程机械以及六万多人的铁路筑路大军。这虽然和后世最高纪录一个施工集团多线开工,一年修通上千公里无法相比,但却是此时中国的一个记录了。毕竟,广元到略阳的路,也非常难走。后世五几年修的宝成线,也花了5年时间才通车。而同期,宝成线的施工机械、技术、材料是要先进的多的,而线路勘测也不用花费太长时间,上级下发有经过实地复查对比过的最详细的施工图。
那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工作了,当时张蜀生给交通部下发了一批宝成线详细的勘测数据,只说是从一个外国筑路科学队那里买来的线路图,由交通部组织人员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复测对比,证明了可靠有效。
吕征是巴蜀日报的一名记者,自从接到报社安排采访宝成线的任务后,就只身一人赶往广元,见到了自己的助手,当地向导贝英明后,就迅速动身坐上运送筑路材料的机车经阳平关前往略阳。
“老贝,听说这宝成线的修建难度可是中国甚至亚洲第一?”来之前,吕征就恶补了很多关于宝成线的资料,但却寥寥无几,只知道这条宝成线是国家一级重点工程,也是数万筑路工人连冬天都无法休息,寒冬也战斗在筑路前线。
他还从新闻报道方面查到,宝成线是一条耗资近4亿新人民币的铁路,采用全线电气化设计,为了考虑生态、提高车速、减短铁路里程,采取了多打洞+架桥的办法。其中海外华人捐款就达到了近5个亿。
其中还有一个数据,宝成线广元方向的修筑工程,单是工程机械就集中了西南大约30%的机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是啊,修建难度大,光一道秦岭就把人给难上了天,别说整个亚洲,放眼全世界,这样一等一难度的铁路,也找不出来多少条。”贝英明原本是准备开旅行社的,但接待报社记者久了,反而转制成了专门的媒体向导。
两人交谈着,外面传来的是机车在夜间前进的声音,不太大,这就是电气化铁路带来的好处。国外虽然在1879年就出现了电气化铁路,但在国内,在秦岭这样复杂的地方修建电气化铁路,是对新中国铁路技术的一个大考验,但目前来看,至少成都一路北上到略阳,已经能让机车通行了。
第二天天亮不久,只拉着几节铁轨的机车就过了阳平关,一个小时后就到了略阳,两人下了车,开始朝真正的秦岭深处出发,沿路上乘坐的是筑路队的小型轨道机动车,略阳再往北暂时不通铁路了。
又经过半天的赶路,两人终于进入了秦岭腹地,海拔越来越高,山势也越来越险。
“老吕,不能再往前走了,前面就是开山打炮的地方了。”
吕征和贝英明下了轨道车,站在半山腰,能够看到前面一公里的山岗上,筑路队正在险峻无比的半山腰打炮眼,偶尔有隆隆的炮声传来,随即就见到巨石飞溅,掉入深渊中。
“虽然宝成线的设计是以多隧道和桥梁设计为主,但许多地方还是不得不采取盘山而上,盘山而下的设计,七拐八拐,明明就两条山脉的距离,要走大半个小时。”
贝英明抬手指着前面的山腰,可见到许许多多的筑路工人,正在山道上来往忙碌,山腰便道上有许多汽车、马车、人力车再来来往往。
今天的秦岭虽然没有下雪,但前几天却是下得很大,苍翠的群山能看到白雪覆盖近半,但就算如此,筑路工程也没有停止。
在吕征他们身边,正在进行着铁轨铺设,许多西南铁路局的工人,正在从轨道机动车上抬下来一根根铁路,或者从汽车上卸下来,然后铺设在已经完成了筑基、夯实的路基上。陆基的鹅卵石上面全都盖着一层厚厚的雪。贝英明介绍说,这些鹅卵石都是从山谷的溪流中掏上来的。
“好热闹的场面。”
光是吕征看到的,就是上万人的工地,偌大的险峻秦岭,并没有拦住这些勤劳的筑路者们,大雪一停,筑路工作便迅速恢复了。
“走吧,去前面看看。”
两人随即前行,沿着山腰便道,在丛山峻岭间艰难地前进。不多时,却是来到了一处工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