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九章 靖江保卫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九章 靖江保卫战 (第3/3页)

一的一次胜利。

    可惜在靖江战后,《南京条约》签订不久,就被两江总督牛鉴斥为“大胆滋事”,并被撤去县官职务。

    杨凤融只能回到四川老家。但靖江人民对他十分留恋和崇敬,当他离开靖江时,百姓顶香跪送,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感人情景。

    十年后,他又以“布衣”的身份来到靖江,执教马洲书院,为靖江培养人才。

    “自古忠臣多苦逼!”

    生在这个混乱的年代,杨凤融能有这样的下场,还算是好一点的。清王朝后期,许多忠臣良将,连个囫囵尸首都难保存。

    且不论杨凤融的一生如何,仅靖江一战,便为他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作为中华后裔来自现代的炎黄子孙,老雷也打心眼里佩服他这一点。

    ……

    …………

    ………………

    看到杨凤融和水师营管带寒暄一番,又继续和大幅和二副继续刚才的一套,并暗地里送上黄白之物。

    老雷连看的兴趣都失去。他的目光略过水师营的装备,清一色的鸟枪。还不如自己收下这一票的绿营兵,起码还有抬枪这样的古董撑场面。水师营憋在裤子上的这些鸟枪,估计也就能打个鹌鹑、野鸟之类。要真是能够打死装备精良的英军侵略者,那才是真的活见鬼了呢。

    发射医面,清朝用的还是宋代的技术,而英国却把黑火药最佳比例找到并应用于火炮。

    弹医面,欧洲早已有开花弹、榴散弹、链弹等多种弹药;清军方面就一种弹药――实心弹,打到战舰上除了一个洞之外啥也没有。

    还有在最关键的铸炮技术方面,广东佛山铸炮用泥模,所铸大炮炮身上净是沙眼,火炮极易炸膛。

    老雷清楚地记得关天培就是这么死的,可怜那一代英魂!落得个苦逼惨死的下场!

    另外,火炮不标准,一个模子和另一个模子之间差别极大,而且没膛线,射程近,总之毛病一大堆!!

    反观英国,不仅铸炮用铁模,而且炮与炮之间公差极小,在实战中易行成齐射。弹道有迹可循,也有膛线,炮弹出膛后弹道稳定。不像清军火炮,炮弹出膛后不知道飞哪去了。所以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火炮对射中方损失极大。

    最主要的一点,满清军队战斗力太差。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

    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民族英雄,但军队整体的战斗力落后英军不止一倍,有大清王朝上下腐败的系统做后盾,为将者再怎么勇猛也是白扯!

    …………………………………………………………………………………………………………………………………………

    (新人新作,求一切点击推挤,票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