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郎多才俊兼年少 (第2/3页)
话都不说。
“老大。军上可回来了”看见我,韦韬松了一口气,有些头疼的捏捏额头
“帮我劝劝这小子。居然要投军”
“这位就是韦十四郎么”
我仔细端详起,这连称毛头小子都不及的少年,依稀有些稚气的面孔,倒与韦韬有三分相似,依稀可以看出英朗跳脱的痕迹,一身的浅色布衣,沾满了尘土和大小口子。
不由百感交集,难道这小屁孩,就是继高适、严武之后,镇蜀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的总数是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时人称在世武侯的韦睾。
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唐吐盟誓碑,也不是吐蕃突然觉得良心发现,战争是不对的,要搞民族大团结,而是被与他连绵战争打的国困民穷,国力衰竭的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不得不修养声息的需要,所以某些官方教材真的害死人。
据说他少时有异象,既生一月,其家召群僧会食。有一胡僧,貌甚陋,不召而至。谓婴儿曰,“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耳”纭纭。
心中却有些感触,这算不算“伤仲永”式的拔苗助长,通过韦老二的名义,这么早把他给拉出来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要知道这时候,他这时候还在江夏游学呢。
所谓江夏游学,是因为当时唐朝尚未全部普及学校,而国子监等官学,是只要官身子弟,地方上的士子们,除了字闭门读书,还有依靠长辈和族人的推荐,追随一些名士到处游学的传统,既可以做学问,也可以增长见识,他从学的,就是江夏姜使君的学馆。
当初,为了满足我的名人收藏癖好,却忽视了年龄的问题,没少闹出许多笑话,这位就是其中一例,当然作为事后补救的措施,对于那些将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名人,既然找到了也没有放弃的理由,在暗中适当给予一定的扶助和引导,哪怕从小培养一个可能会感恩的存在,也是有益无害的。
现在种下的种子,终于有一些收获。
据说,听说他一得到族兄的传口信“愿为国家效否”,就当夜留书拜别师长出走了,倒十分符合他敢做敢为的性子。
但是其中还破有些波折,因为他是孤身上路,也没有引见和相应身份证明,想要打听一只军队,特别是象龙武军这样行动飘忽而迅速的行踪,显然是个大问题,全凭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让他走了不少弯路,龙武军入河南,稚阳保卫战打完,他才赶到查点被当作奸细抓起来,凭贴身的一封介绍信才得以脱身,然后一路追寻着过来,却始终不得其道,登州伏击战,到汴州之围,他一直就在河南境内追随龙武军的行踪打转,甚至因为战乱,屡屡被滞留在一些地方,没少吃苦头。
当然,韦韬也终是明白,费了老大的工夫找上门来,叫他这么回去显然是不现实的。
象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