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章 衰迟自喜添诗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章 衰迟自喜添诗学 (第2/3页)

一干城市重建成果。虽然是走马观花,匆匆扫过,但也足够让一别两年的小白发出一些物是人非,岁月蹉跎的感怀。

    漫行于街肆坊巷,指点风物,谈笑风声,饶为有趣,见识市井民家一些,深宫禁内难以想象的平凡生活,倒也足够让他印象深刻了没有君臣之束,也没有尊卑之属,仿佛又回到当初围炉夜话,细说一千零一夜传奇的光景了,这段时间似乎是他形容最开怀的时刻。

    “我再给殿下说一个典故好了”我微微一笑,放下红泥兽吞的茶炉,车辐声声中

    “好”

    “古时,有一资学夫子,起居出入诸事必恭念圣人语如何如何,虽然丧亡嫁取风雨皆无例,长勤不懈。是夜,有梦云来,见周公孔圣诸贤位临,乃道诚以感天,喜泣拜请,你猜他如何”

    “自然是感勉莫衷呼”随侍的皇甫曾接口道“错了,此君乃为诸贤执勿齐击怒而喝之”

    “为什么,”

    “因为诸圣贤说,竖子,竖子,端是无聊,饮食男女,天然之性,与吾何干,口口声声,行事尽托吾名,忒是扯淡”。

    余众左右,一听这话,顿时也忍竣不禁,呵声大笑了起来。

    “好个梁师范,又拿人做书袋子戏说了”

    “这典故说的也实在”小白摇了摇头,笑道“世上道学,微言大义,伪托圣名者众,可惜不知道圣人之道,不是拜在人前,也不是敬在口中,而是自发由心,这位还算虔信,只是用错了方向”

    “殿下圣明”

    “又来了”

    小白不胜烦恼的摆摆手“你们这些俗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这套繁缛琐节给我丢了”

    就听前头唱道,“到地方了”

    后车的便衣卫士先跳下车来,站好了街角四下左右,要害位置,这才挑开帘子,引的小白前呼后拥的下得车来。几步走到一扇高阔而极其素简的大门前,两边院墙绵延极远,占地不知几广,偶露松翠柏绿,蕉红棠色,才透出一些清雅素致的味道。

    “这就是京师学堂”小白饶有兴致的,打量四下。

    “还是太上皇尊的手迹呢”

    “正是”我解释道“太上已诰传,成都官学为天下官学之校样,依例行之,这分京师学堂,不过是第一步而已”这其中的原由,就要从唐朝的教育制度说起。唐开过之始,高祖深知教育为兴国之本,下诏恢复隋朝衰落的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地方州县学校相继恢复招生。到唐太宗时期,一方面继承先祖传统,大力兴办教育,使 中央官学达到了全唐空前绝后的盛况,“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另一方面,实行开科取士。由于没有偏废一方,唐太宗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科举考 试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武则天临政后,采取了重科举的政策;在学校教育方面,却一改崇儒重道的文教政策, 代之以崇佛轻儒,并频繁地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任命一些不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致使“学校 顿时隳废矣”。由于胡滥改制,加之科举不经学校,多从各地直接征召文士 到洛阳应试以及进士科举内容不以儒道为重,“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已初露端倪。 到天宝年间,“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学校教育的发展再次面临停滞的危险。为扭转这一局面,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一方面改革科举制,作出停止乡贡、所有举子皆入中央和地方官学才许应举的决定;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允许私人办学。此举给面临衰颓的学校 教育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造成才两年的小年政,就因为战乱被迫终止。因此太上老皇帝,对建官学师范,倡导学风倒是非常感兴趣。成都官学建立之初,不过是我给那些流落的士子们,找一个安身之处,我本来只负责指导构建完大致的模式和框架,就任其自生自灭的,没指望这合古今校制四不象的东西,能成什么气候。后来没想到郑元和却是是把这东西,当成一件造福千秋流泽后世大事来做,在各种有意无意的因素影响下,最后越做越大,又有王维、王昌龄等当代名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