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百四十二 谈判(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三百四十二 谈判(下) (第2/3页)

阵子,南唐朝廷派来主持谈判的使者是兵部侍郎石康,这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壮汉,倘若不了解的人,会把他当成武官而不是文官。这位兵部侍郎的性子就如同他的相貌一般粗豪,他笑呵呵地告诉孟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朝廷能给东平军这么优厚的待遇,把六镇地盘划给东平军,这已经完全是看在孟征北曾在北府担任鹰侯任职多年的情分上了。

    饶是孟聚对跟大唐朝廷谈判的艰难已有心理准备,但对方还价之凶悍还是让他倒吸冷气――这已经不是就地还钱了,这简直是把价还到地下室,还是十八层的地下室,偏偏那个石侍郎还整天在孟聚耳边苍蝇般嗡嗡噪杂不休:

    “征北将军,你是咱们的自己人,陛下才有这样的皇恩浩荡啊。能设镇开府,**统领一军,还能拥有自己的军管辖区。翻遍史书,这种待遇,连我朝的功勋世臣都不曾享受过,更不要说你这样的北国降将了。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征北将军您可千万不要错过了啊!”

    被迫要放弃六镇以外的所有地盘,把兵马削减到只剩两万人,所有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都要吐出去,这几年的仗等于白打了,这样还叫做皇恩浩荡,偏偏石康这厮说得又是情真意切,孟聚这口气憋在胸口,险些憋出了内伤来。

    这样,双方的价码实在差得太远,事情没法谈,就只能拖下来了。江都那边都换了几茬的使者了,谈判还是进展不大,所以,对南唐新过来的谈判使者,孟聚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但对方既然千里迢迢来了,不接待也是失礼,孟聚便在当天中午设宴款待南朝使者一行。

    这位苏侍读的形象很符合孟聚心目中的南朝读书人形象,他年纪不大,相貌颇为清雅,眼神明亮而温和,举止从容。显得很有气度。席间,双方杯觥交错,只谈风月,不聊正事,气氛倒也其乐融融。

    饭饱酒足后,孟聚请这位苏侍读移步会客室,闲聊一阵后,孟聚笑吟吟地说:“苏大人。您想必也知道,我军虽身处北国,但全军上下皆为华夏赤子,一直衷心仰慕大唐正统,末将本人更是大唐北府的在册鹰侯军官,我军全体对陛下和朝廷的忠诚,天地可鉴。

    今年三月以来,我军就一直在向朝廷乞谈归顺之事,前些日子,兵部的石侍郎和禁军的徐都督都来过我们这里。大家也谈得很好,在归顺大事上已经达成一致了。只是总有一些细节障碍。导致双方无法一致,末将为此也很是忧心。

    苏侍读您是陛下身边的近臣,平日深得陛下教诲,见识定然比我们这些边塞武夫高明。您不远万里亲身前来,想来定是有了些新见解吧?末将愿恭听先生高见了。”

    知道正题来了,苏墨虞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他捋着下巴上的几缕长须,淡淡笑道:“征北将军过奖了。若说什么高明见识,学生是不敢当的,只是有点浅薄见解。欲与将军商议。

    前几番商讨不果,学生也大致了解了经过,朝廷有朝廷的规矩和戒律,陛下对将军您自然是很欣赏的,但很多事情,便是陛下也不能自由做主的;而征北将军您麾下这么多的兵马要安抚,确实也不容易。所以,学生觉得,只要大家都有诚意,彼此体谅对方的难处,一些分歧不妨留着慢慢解决,总能谈出个结果的。”

    孟聚笑道:“苏大人不愧是陛下身边的人,见识果然高明,得您提点,末将茅塞顿开啊。”

    他心里疑惑――这个苏学士看起来长着一张聪明的脸,怎么说起话来这么没谱?他千里迢迢从江都跑来,就是为了冲自己说上几句“都有诚意、互相体谅”废话吗?

    果然,苏墨虞接着往下说了:“但有一件事,学生以为,却是刻不容缓的。将军您曾向朝廷上奏,说东平军因为缺粮少银,缺乏补给,将士们过得十分艰苦,不得不为之忍饥挨饿,陛下关心士卒,闻知此消息,为之动容落泪啊!

    学生北上之前,陛下一再嘱托学生,务须想办法增援东平军的将士,勿要再让将士们受冻饿之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