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章 后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章 后生 (第2/3页)

却让郑朗洗涤了一下心灵。

    回来看,还是看书写字。不过注意力放在了骈文体上面。

    古代出现了骈文,有各种原因,最主要当时的口语简单。上到士大夫,下到老百姓就用那些简练的语言说话的。加上发现骈文似乎琅琅上口,所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骈文。随着人类进步,口语复杂化,后来人写骈文越来越难了。这么长的骈文,每一句要对押韵对偶,再要求每一句言之有物,怎么可能?

    看一看《古文观止》与金圣叹的《天下才子必读书》收录了多少骈文?宋朝时有许多文人写过骈文,然而两本书里一篇都没有收录进去。正是因为宋代人口语很接近后来的普通话,再好的才气,不适应这种书体,因此很难写好骈文。

    但它现在的地位很重要。

    在宋朝没有对科举发起一系列进一步的改革之前,进士科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虽有官员争议将论策放在诗赋前面,可大多数诗赋的地位比论策的地位高。

    诗不用说,要押韵对骈。赋,也就是骈文体。

    甚至有古板的考官严令论策都要四六分体来作。

    所谓的四六分体,也就是宋朝的一种看似的新骈文体,即白描骈文,很少用典,以古文作法,气势要畅,笔要简淡,或者分为六条,“一曰散行气势,于骈句中见之。”“二曰用虚字以行气。”“三曰用典而仍重气势。”“四曰用成语以行气势。”“五曰喜用长联。”“六曰多用议论以使气。”

    骈文无论是前世的学习,或者硬盘里储存的资料,都是自己的弱项。

    这也成了郑朗学习的重点。

    四六骈,南北朝的骈文大约不能当作榜样,只好学西汉的骈文,特别是司马相如的一些文章。

    洗涤了一下心灵,字似乎这一刻又有了新的长进,性格宅,常无我无人,一颗心都沉浸于字与文章当中,竟然没有发现刘知州的到来。

    大娘要喊,刘敬摇了摇手,制止。就站在边上看。

    隐隐的发现几日不见,小家伙的字又在突破,字迹行间里充满了一种放达,一种自然的生机,一种让人神怡的趣味。这样的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