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鸡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鸡肉 (第2/3页)

像白切鸡只是蘸姜葱汁料进食的。其实不然,可供白切鸡点蘸的佐料还有很多,如:葱油汁、酱汁等,极具特色,回味无穷。现介绍几款。

    盐焗味姜葱

    原料:生姜20克,盐、糖各少许,葱白30克,盐焗鸡粉1茶匙,油1勺。

    做法

    1、首先要把姜去皮和葱白洗净,晾干水分。

    2、把姜、葱、香菜切成碎末、拌匀。

    3、将姜葱末拿去微波炉加热30秒钟,使它们的香味飘出来后,放盐、糖和盐锔鸡调匀。

    4、最后锅中烧热一汤勺油,浇在姜葱上即成。

    贴士:喜欢口味浓的话,可以加点酱油,味道也是不错的。

    姜蒜葱味料

    原料:姜末、蒜末、葱末、香菜末各1勺,酱油2勺,盐、香油适量。

    做法:

    1、姜末、蒜末、葱末、香菜末拌匀。

    2、将烧热的香油倒入姜末、蒜末、葱末、香菜末中,再调入酱油、盐即可。

    沙姜蒜味料

    原料:沙姜末、蒜蓉末1勺,食盐适量,花生油2勺。

    做法:将沙姜末、蒜蓉调匀,把花生油烧热倒入,待香味飘出后,再拌入食盐即可。

    葱油味汁料

    原料:葱白30克,麻油20毫升,水、精盐、味精少许。

    做法:葱白切末,浇上烧热的麻油,拌出香味后,加少许水、精盐、味精调成即可。

    蒜泥香菜料

    原料:蒜茸30克,香菜(芫荽)末5克,酱油、醋、麻油、味精各少许。

    做法:将蒜茸、香菜(芫荽)末拌匀,再加酱油、醋、麻油、味精调成即可。

    贴士:也可不放香菜(芫荽)末,做成纯粹的蒜泥味汁料。

    蒜泥汁味料

    原料:蒜泥2勺,老抽(或生抽)、葱白、醋、胡椒粉、白糖、麻油和姜汁、味精各适量。

    做法:蒜泥中调入老抽(或生抽)、葱白、醋、胡椒粉、白糖、麻油和姜汁、味精即可。

    提示:调味汁的用料配比,可根据各人口味和喜好,边调边加减。

    白切鸡的佐餐调料,各地风味除少数地区就地取材用特殊原料外,种类可以千变万化,主要是调料配制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口味。调料组合得当,不仅具有特殊的香气,而且可获得意想不到的异味,使白切鸡更觉脍炙人口。[5]

    推荐美食

    香菇糯米鸡肉卷

    材料:鸡腿4个、香菇一把、红萝卜1根、竹笋1根、小葱3根。

    调料:食盐3克、鸡精5克、料酒一小勺、生抽一小勺、胡椒少许。(个人喜好添加)

    做法:1将香菇、胡萝卜和鲜笋洗净沥干水分,切成小丁。

    2锅中倒油,温热时,倒入蔬菜丁翻炒。

    3加入调料和香葱炒熟,盛盘。

    4糯米提前浸泡过夜,控水,将糯米和蔬菜拌匀后,隔水蒸熟。

    5鸡腿去骨,用料酒、盐、生抽、胡椒和鸡精腌制冷藏过夜。

    6将腌制好的鸡肉展开,中间舀上一条蒸熟的糯米蔬菜,卷起来,。

    7用锡纸将鸡肉卷裹紧,两头像包糖果一样旋紧。

    8入烤箱180℃25分钟即可。

    注意

    凡实证、热证或邪毒未清者不宜服。

    附方

    1、甜味乌鸡:乌雌鸡1只,生地黄60g,饴糖100g。将上二味放入鸡腹,用线缚定,置碗中,加水少许,蒸熟。食肉饮汤,不用盐。

    源于《姚僧坦集验方》。本方重用乌鸡补益气血;生地黄蒸用,甘平益血;兼用饴糖温中

    鸡肉

    补脾,是取脾为后天之本,补虚扶弱,须重补脾之意。用于积劳虚损,或大病之后体弱,盗汗,乏力,心悸头昏,消瘦食少。

    乌鸡,亦可用雄鸡。如《食疗本草》即取乌雄鸡,以五味煮极烂,或五味腌炙食,用来补虚扶弱。

    2、百合粳米鸡:仔母鸡1只,百合60g,粳米200g。将上二味装入鸡腹,缝合;加姜、椒、盐、酱油少许,用水煮熟。开腹取百合、粳米作饭,并饮汤吃肉。

    源于《圣惠方》。本方取母鸡益阴血、补气益脾;百合久蒸能益脾养心;粳米益胃气。用于产后虚羸少气,心悸,头昏,少食等。

    3、鸡肉馄饨:鸡肉适量,剁烂,加生姜(切细)、盐、酱油、花椒少许混匀,用馄饨面皮包成馄饨煮食。

    源于《寿亲养老书》、《食医心镜》。本方取鸡肉补益脾胃,调以五味以健胃进食,作馄饨吃更易于消化。适用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萎黄瘦弱;老人或泻痢而饮食不进等。

    4、姜椒煨鸡块:乌雄鸡1只,切块,加入陈皮10g,胡椒3g,高良姜、草果各6g,用盐、酱油及醋少许调味,以小火煨炖至烂熟。空腹食。

    源于《饮膳正要》。本方以雄鸡肉温中补脾,用高良姜、草果、胡椒温中散寒、止痛,用陈皮、胡椒理气健胃。共奏补脾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食欲减退等。

    5、酒煮雄鸡:雄鸡1只,用米酒和水各半煮熟。乘热食。亦可加姜、椒、食盐少许调味。

    鸡肉

    源于《本草纲目》。本方用雄鸡补肾益精,米酒温里助阳。用于肾虚精亏,耳鸣耳聋;阳痿、遗尿等。

    6、雄鸡小豆汤:鸡500~1000g,赤小豆250g。加水煮熟,饮汤食肉。

    源于《肘后方》、《食疗本草学》。本方用鸡肉补虚益脾,赤小豆补脾利水。用于脾虚或营养不良所引起的水肿。

    7、核桃鸭子:用料:核桃仁200克,荸荠150克,老鸭子1只、鸡肉泥100克、鸡蛋清(1只)。

    制法服法:将鸭子宰杀,去内脏,洗净,用开水浸一遍,置盆内。加葱、姜、味精少许,上笼蒸熟,取出晾凉后,去骨,切成块。将核桃仁、荸荠研切成碎末状,与鸡肉泥、鸡蛋清,加少许湿粉共调成糊状。将糊淋在鸭膛上,下油锅炸酥,捞出、控油即成。[6]

    药膳食疗

    简介

    鸡肉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肉。鸡古称为烛夜、角鸡、家鸡。为食疗上品,以母鸡和童子鸡为佳。

    功用

    中补脾,滋补血液,补肾益精。主治脾胃阳气虚弱,饮食减少,脘部隐痛,呕吐泄泻,疲乏无力等;肝脾血虚,头晕目暗,面色萎黄,产后缺乳等;肾精不足,腰酸膝软,耳鸣耳聋,小便频数,精少精冷等。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入脾、胃、肝经。

    用量用法

    内服:煮食或炖汁。

    现代研究

    鸡肉含水分、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尚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氧化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