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章 宋墓明器之谜【一】 (第2/3页)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对外宣扬“薄葬”以“歼盗息心”,其实他的昭陵“因山为陵”,方圆数十公里,十分豪华,陪葬品也自然丰硕,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五代十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社会动荡,国立衰微,陵园规格都很小,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
由于这个原因,北宋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南宋九个皇帝中的六个都葬在绍兴,由于南宋是偏安,面子上还有光复国土的需要,皇帝下葬只是“暂时埋葬”,以后还要迁回故都,所以陵园规格都极小,既沒有高大的坟头,也沒有神道两侧制做精美的石雕,已经沦落到甚至不如前朝王侯大墓的规格,
元朝虽然强盛,但是他们是在部落争斗中发展出來,留有部落生活的旧习,他们的帝王都秘密埋葬,防范仇家报复性挖掘,据史料记载,蒙古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
來年如果皇室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可怜的母骆驼引路,但见母骆驼悲呜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
据刘宇浩了解,目前的成吉思汗陵仅仅是衣冠冢,具体埋葬点,由于当时沿途目击者、护灵队均被灭口,无可考史料记载,
明朝清朝时期皇权进一步扩大,皇帝陵园精美,明十三陵、清东西陵,格局就是一个小皇宫,装修华美,是人类文化珍宝,
特别是明朝工于土木工程,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永乐十一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全殿由60根直径17米、高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其木材之大,为存世木结构之最,
明清皇陵均埋藏有大量的珍宝,明定陵出土的文物就有3000多件,清朝财政收入远高于明朝,国库充实,陵墓中陪葬品应该更加丰硕,
说白了,盗墓贼盗墓最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探宝、侵掠陪葬品,
在文物黑市上价格不菲的今天,利欲熏心者大有人在,现在的盗墓贼,不是夸大的说,知识比文物部门的专家都精通,工具更是先进,
如果一处墓葬被他们发现,一般通常都会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其速度之快,即使是文物部门也望场兴叹,而使用的工具,有的甚至连考古专家都叫不上名字來,
刘宇浩很奇怪,为什么施保穷的已是满身腥气却迟迟不对那座墓葬下手,
除非,除非那座墓葬本身就有什么秘密,
要不就是施保还隐瞒了什么,
“施老哥,其实我也不过是好奇罢了,既然你不愿意说那我也不勉强。”刘宇浩笑道,
施保面露难色,皱了皱眉头,终于说了实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