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章:鏖战山东(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章:鏖战山东(求订阅) (第2/3页)

钱拿去打仗,那也就是赚了。

    袁世凯沉默了良久,江渝接下来的一番话终于打动了他,只听江渝对袁世凯说道:“如果我们对日宣战,打的是反侵略战争,就算是打到社会经济极为萧条,就算是死再多人,国民都会始终支持我们的。只有在侵略他国时打输了,让年轻人不断上战场送死,才会引起国民的强烈反对。”

    “好,既然子恒你什么都想好了,老夫就跟你一起赌一回,你说现在怎么打?”袁世凯终于下了决心,如果对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那么甲午之耻将得以洗刷。

    甲午之耻,就像是一座精神上的大山,一直压在所有中国人头上,久久无法忘怀,对于袁世凯来说亦是如此。

    “国防军争取在半个月内解决山东日军,同时西北国防军半个月内开赴东北,一旦解决山东日军,东北军区立即对山东满铁驻军进行剿灭,西北国防军则应对日本从朝鲜调集的兵力。”

    半个月?袁世凯听得目瞪口呆。

    ……

    山东半岛,日军经过两日的登陆,终于将八万兵力送上了陆地,八万余日军登陆之后,日军的火炮与中国国防军的火炮展开了炮战。

    在步兵未短兵相接前,火炮的战斗是十分频繁的,双方都希望尽可能的消灭更多的敌方火炮。

    而在步兵发生战斗时,火炮则是以支援步兵为第一要务。

    炮兵的战斗一开始日本就吃了大亏,中国国防军装备了大量大口径榴弹炮,这些榴弹炮可以掩藏在掩体之中发射炮弹,而且射程还比日军火炮更远。

    日军虽然这次运了不少重炮准备用来攻打青岛,但这些重炮口径很大,但射程却不是很远。

    而日军比较普遍的火炮也就是野炮什么的。

    可是那些75mm野炮都拼不过国防军普遍装备的80mm迫击炮,口径大一些的野炮也被国防军的榴弹炮虐个半死。

    9月17日,日军再次向龙口发动进攻。

    当日军压上来时,日军炮火首先对龙口进行了炮击,国防军的火炮随即猛烈还击,如此猛烈的还击让日军的火炮就信昂贵是被掐住脖子的鸭子一般,不到一片刻就突然哑火了。

    压上前去的日军,随即遭到了国防军的猛烈炮火打击。

    榴弹炮、速射炮、迫击炮的炮弹如同雨点一般向日军士兵倾泻而去,日军被如此猛烈的炮火给打蒙了。

    他们从未面对过如此猛烈的炮火。

    那炮弹就像是下雨一般的从头顶砸下来,又好似绵绵不绝一般。

    这些火炮当中,榴弹炮的威力最大,而且是高爆弹,就算是躲在工事中都会被震死。而速射炮的炮弹最多,一爆炸就是大量弹片向四周飞溅,进攻状态的日军被速射炮大量杀伤。

    当日军冲到龙口县城下面的时候,已经减员了三分之一。

    日军与县城的守军发生了交火,不过还未等日军摸近,县城外的守军的防线便已向日军迫击炮炮弹。

    堑壕中的步兵拿着步枪朝着日军一阵猛打,日军在半自动步枪的射击下,竟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而真正的火力点却还未开火,日军士兵一边趴在地上躲避着子弹,一边艰难的向前爬行。日军的军火被国防军的步兵火力给打得脑袋有些晕乎乎的四处寻找着国防军的火力点,但那些火力点并未直接暴露给日军。

    倒是那些步枪打出来的火力,在日军看来已经不逊色于机枪了。

    一名日军小队长趴在地上,朝后面喊道:“火力掩护。”

    几名日军马上试图架起机枪对阵地中的国防军进行压制,结果日军的机枪还没架起来,一枚迫击炮炮弹便‘轰’的一声从天而降,把那几名机枪手直接被炸飞了。

    日军士兵面对国防军根本就没有效的打击手段,火炮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在射程和掩体利用上也处于劣势,在精准上双方都差不多多少。

    日军士兵冲到铁丝网前,机枪别想架起来,一旦日军的火力点暴露出来,马上就会招致国防军的迫击炮、狙击手的打击。他们有的就是手中的三八大盖,但他们的步枪连国防军的步枪都压制不了,何况国防军还有机枪。

    现代战争的发展,物质占了一定上风。

    只有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意志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山东半岛的气候并不恶劣,双方比的更多是物质,日军士兵完全拿构筑起防线的国防军没有办法。

    他们的武器装逼相比国防军来说太过落后了。

    “进攻支那龙口受阻,请求本土进行战术指导。”神尾光臣的第十八师团向日本陆军发出了这样报告。

    显然神尾光臣已经意识到,正面进攻龙口以当前的兵力也许能够完成,但山东不只是一个龙口。

    还有招远、潍坊等地需要攻占。

    八万兵力貌似完全不够用,甚至在几次试探性进攻之后,神尾光臣甚至怀疑这次军事行动能否达到预定目的。

    不过神尾光臣还是有所依仗,就算是日军进攻失利,依旧能够依靠海军的火力支援保持不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