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章 (第2/3页)

路,塞维利阿指挥左翼,每个指挥官都精选一千骑兵作为机动部队,以便必要时出击。

    面对罗马军队的阵形,汉尼拔没有可调配的空间或撤退的可能,因为其背后为河流,而罗马人的优势兵力会逼使其军队后撤,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个被击溃。

    而且最为致命的是,坎尼这个战场不同于此前的战场,一目了然,没有可以伏兵之地。

    此外,瓦罗也知道罗马步兵当初在特拉比亚会战里,成功穿透了汉尼拔的中军,所以其打算再次施行同样的战术,并且凭借着巨大的兵力优势取得更大的战果。

    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为了对付罗马的布阵,汉尼拔使用了双重包抄的战略,将最不可靠的两万五千名高卢新兵置于中军,并混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兵。

    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汉尼拔依据各兵种的特性与战斗素质来布阵,其使用了各兵种的优势与缺点来实行其计划,其计划首先命令其两翼的精锐骑兵先击溃较弱的罗马骑兵并从后攻击罗马步兵,罗马步兵肯定会因数量上占优,而将汉尼拔的中军逼向后撤,而汉尼拔此时则可将原先安放在两侧的非洲重装兵向中间进攻,对罗马军队形成包围。其中军并不是一条直线,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阵,以诱敌击之。

    汉尼拔铁心要打一场包围战,但迦太基军队的数量远少于罗马人,包围敌人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貌似自杀的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尼拔的过人的胆识,不过汉尼拔把左翼直接摆放在了奥菲杜斯河的一个拐弯处,这样河水就充当了迦太基左翼的保护伞,罗马人不可能穿越河水去包围他们。既然左翼得到了地势的保护,那么原本用来保护左翼的重骑兵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机动起来。

    汉尼拔另一个高明之处是他对步兵的部署,迦太基的步兵阵型是一个新月形,或者说是弓形。两侧的非洲重步兵是坚持不动的,中间的漫长阵列却可以像弓弦一样来回摆动。在作战中,迦太基中央地带的步兵不断后退,慢慢把罗马军队引入一个大的口袋中,两翼的非洲重步兵则逐渐向中央靠拢,这个口袋在慢慢收缩。

    如果把罗马人比喻成被装在袋子里的猎物,那迦太基骑兵则可看作猎人打向袋子的棍棒。对罗马人来说,即使他们突破了迦太基的中央阵线,他们也改变不了被消灭的命运,因为前方就是奥菲杜斯河,罗马人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来重整部队,那将又是一次“特拉西米湖”式的屠杀。

    汉尼拨还对坎纳的天气规律作了详尽的了解,掌握了中午时分一般有强劲东南风的情况,据此,他将各路方阵面向西北展开,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汉尼拨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敌阵后方的树林里,以便在风起时从后面打击敌人。

    待迦太基军摆阵完毕,罗马军主帅瓦罗针对敌方两翼强,中间弱的阵势,临时将自己的阵势作了一番调整,缩小正面,加大纵深,增强中央方阵的力量,企图以绝对优势一举击垮汉尼拨的中央方阵。这一调整正中汉尼拨的心意,罗马军主力也因缩小了相互间隔而无法灵活战斗。

    决战前,双方指挥员骑着马来回鼓励他们的将士。瓦罗要他的将士们牢记堂上的双亲和儿女,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汉尼拨则鼓励他的将士们不要忘记昔日的光荣,要为荣誉而战。

    在战事开始时,双方的步兵发出一片呐喊声,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子弹”,会战开始了!

    罗马步兵首先向敌阵中心部分发起攻击,猛攻迦太基军的突出步兵。按照预定方案,迦太基军的中央方阵徐徐收缩,致使左、右、中各个方阵变成了“凹”字形阵势。

    发罗见状,以为敌军方阵已力不能支,遂指挥主力发动更猛烈的攻击。结果,罗马的步兵由两侧向中央汇合进攻,队伍越来越长。此时,迦太基军的500名轻装步兵突然“投降”了罗马军,罗马军收缴了他们手中的长矛和盾牌后,将这些“降兵”安置在阵形后方。瓦罗看到敌军的“降兵”,又看到敌军的中央方阵正在继续“败退”,以为这场会战的关键时刻已到,便将预备队全部投入了战斗。

    汉尼拨是一个掌握战场火候的老手,他见时机成熟,在自己中央方阵被突破之前,命令步兵从侧面出击,使罗马军的中央方阵陷于被动。

    同时,汉尼拨下令左右翼的步骑一起出击,从两翼包围敌人。汉尼拨左翼的重装骑兵势如破竹,迅速击垮罗马军右翼的骑兵,然后分兵一路迂回敌后,直扑罗马军左翼骑兵的侧后,罗马军的左翼骑兵经不住对方优势骑兵的前后夹击,迅速溃逃。

    右翼的努米底亚骑兵则起到了拖延敌军的作用,他们把罗马右翼的骑兵限制在一个地方动弹不得,虽然他们并没有左翼重骑兵那么强大的攻击力,但其优秀的机动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使他们完美的配合了其他兵种的作战。

    汉尼拨立即向伏兵发出战斗信号,埋伏在树林中的迦太基军队,迅速从后面包抄过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形成了对罗马军的包围之势。罗马人四面受敌,阵势大乱。迦太基骑兵初战得手后,以一部追击逃散的敌方骑兵,余部配合步兵合围罗马步兵。

    这时汉尼拔的中军已经如同一只大海碗,开始逼使两侧的罗马军向中央靠拢,而罗马步兵亦越陷越深,汉尼拔于是在此决定性时刻,下令左右两方原来静止不动的非洲兵向中央的罗马步兵进行合围。结果将罗马军的两翼皆赶进碗里去,当两侧的非洲兵向中央逼近时,罗马步兵再没有发挥的空间,并且被分割包围,即使是逃亡的空间亦没有。

    战至中午时分,果然刮起了东南强风,只见黑云滚滚,风沙弥漫,面向东南的罗马步兵被风沙吹得两眼流泪,无法观察敌方行动,而迦太基士兵借助风力,投射出又远又猛的石头和箭矢。罗马步兵虽众,此时已挤成一团,攻无力,退无路,陷入束手待毙的绝境中。与此同时,那500名迦太基“降兵”也趁势作乱,拔出暗藏的短剑从后往前冲杀。这一战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杀到日落,只杀得天混地暗,阴风惨惨。

    罗马军无处可撤,结果被迦太基军分割,逐个击破。最终,大约六万至七万名罗马士兵战死或被俘,两名统帅之一,执政官保卢斯,与八十名元老院成员一同阵亡。

    虽然真实的伤亡人数可能永远无法得知,但是大致的人数可以估算出来,包括罗马军队的统帅、执政官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本人与两位前任执政官,两位刑事推事,四十八位军团将校里的二十九位,与八十位罗马元老。另外有一万名驻守两个罗马军营地与邻近村落的罗马兵在翌日投降。

    总的来说,本来的八万七千名罗马士兵里可能有超过七万名被杀或投降-超过整体军力的八成。另一方面,迦太基军只有一万六千七百名士兵伤亡,阵亡人数大约为六千人。

    两个执政官与其军团皆告覆亡,坎尼城附近再没有任何罗马军营、将军,或任何生还的军兵,阿普利亚、萨谟奈,差不多全部意大利皆在汉尼拔脚下。

    在会战后的一段日子里,罗马人变得乱作一团。其于意大利半岛里最强大的军队被歼灭了,剩下的部队却严重地士气低沉,而仅余的执政官完全不被罗马人所信赖。这对罗马人来说是军事上的大灾难。罗马人在此外宣布了一个全国哀悼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