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六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六章 (第3/3页)

,膂力绝众,天生就是练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军功的氛围下,从军入伍、建功边塞,成为他顺理成章的选择。

    年轻的李嗣业每次战役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很快升为昭武校尉,天宝初年,应募安西,在西域为大唐效力。当时,军中推广陌刀,这简直是为李嗣业准备的兵器,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赫赫有名的陌刀将。

    天宝六年,李嗣业跟随当时的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国,在唐军的必经之地连云堡,吐蕃军队依山旁水,修筑工事,严阵以待。

    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须攻占连云堡,不然都得死”。

    战斗开始了,李嗣业身先士卒,从最险峻的地方爬上山头,陌刀挥舞,敌人鬼哭狼嚎,死尸遍地,掉下悬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军一举拿下了连云堡。然后乘胜前进,直捣小勃律国,俘虏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军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的军事霸权,“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回军之后,李嗣业因功升为疏勒镇守使,捍卫着大唐帝国的边疆地区。

    疏勒镇曾一度被吐蕃攻陷过,城池残破,缺乏用水。李嗣业不辞辛苦,带领大家修复城墙,挖掘沟渠,引水灌溉,短短几年,疏勒镇面貌一新,成为一方富镇。

    当时,高仙芝身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他屠戮石国,诸胡震怒,招来了大食国的军队,怛罗斯之战爆发了,相持五天五夜之后,葛罗禄人被大食军队收买,临阵倒戈,唐军终于溃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高仙芝本想收拾残部再战,李嗣业见大势已去,劝其退兵。

    唐军的盟友拔汗那部众阻塞了退路,唐军情势危急,退无可退。右威卫将军李嗣业手持大棒,连人带马打死了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才为唐军开通了道路。别将段秀实颇为不满,昂然争辩,“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李嗣业大为羞惭,

    知耻而后勇,率领陌刀队组成了刀阵,留拒追兵。

    陌刀战阵威力巨大,勇猛绝伦,如墙前进,大食联军顿时胆寒,不敢再行追击,李嗣业收拢散兵游勇,“得俱免”。回到安西以后,李嗣业向高仙芝推荐了段秀实,“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天宝十二年,李嗣业升为骠骑大将军,回京面圣。酒宴之中,他跳起了疏勒的民间舞蹈,令唐玄宗大为欣赏。鉴于李嗣业镇守边疆劳苦功高,皇帝的赏赐极为丰厚,但李嗣业回到安西都护府之后,就把这些赏赐全部充公了,他自己一向不置私产,只养了十匹精壮的大宛马,平时的赏赐也多分给将领士,因此深受将士们的喜爱和敬重,都愿意跟他冲锋陷阵。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长安和洛阳都陷入了叛军手中,多少龙子风孙,成为叛军的刀下之鬼。皇太子李亨不负众望,挺身而出,在众人的拥戴下,于甘肃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到,李嗣业带领的安西精锐粉墨登场了。

    安西精锐的到来,让唐肃宗吃了一颗定心丸,感到十分安慰,唐肃宗对李嗣业说,“今天有你助阵,胜过数万兵卒。成功与否,就看你的表现啦。”

    李嗣业和安西精锐为大军先锋,每战必持刀阵冲锋,势不可当,所向披靡。在这支队伍里,涌现了白孝德、荔非元礼等诸多名将,后来都成为保卫大唐江山的栋梁之臣。

    唐至德二年,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在长安城西的香积寺北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决战。贼将李归仁率精锐骑兵数次挑战,都被唐军万箭齐发,射了回去,唐军骑兵乘胜与叛军激战,结果不敌叛军,反被叛军突入唐军阵营。此时,唐军阵营一片混乱,溃兵不断后撤,眼看唐军士气就要崩溃。

    李嗣业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对郭子仪言道,“今天不跟敌人拼命,我们每个人都休想活着回去。为国家牺牲,请从嗣业开始。”

    言罢赤膊上阵,手持陌刀立于刀阵前大呼,溃兵经过他的身边,陌刀一挥,人马俱碎,连杀了十几个溃兵,才重新稳住了唐军的阵角。

    李嗣业率领刀阵,如墙而进,冲锋在前,所向无敌,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唐军大将仆固怀恩率领四千回纥骑兵迎头痛击,叛军骑兵伤亡殆尽,李嗣业率领刀阵与回纥骑兵冲锋在前,又迂回敌后,中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双方从中午一直战到晚上,唐军斩首六万余级,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

    安守忠、李归仁放弃长安,向东撤离,安庆绪再度集结叛军十五万人,在新店与唐军鏖战,李嗣业率领刀阵再为前锋,与回纥合兵,表里齐进,贼众大败,安庆绪惊恐之下,只带了一千多步骑兵逃到邺城,唐军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李嗣业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册封为虢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乾元二年,唐军围困邺城,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李嗣业亲自“被坚冲突,履锋冒刃”,终于被流箭所伤。他在帐中养伤几日,本来伤势好得很快,一天晚上,突然听到外面金鼓齐鸣,以为又要打仗,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大叫杀贼,箭疮破裂,流血数升,一代名将,就此而逝。

    皇帝听到恶耗,十分震惊,伤痛不已,追赠李嗣业为武威郡王,谥号忠勇。李嗣业的儿子李佐国袭封爵位,食实封二百户。后来李佐国因为父亲的功绩,死后追赠宋州刺史。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犹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杜睿每当咏起杜甫的这首《观兵》,就想起了李嗣业,就想起了香积寺外那个坚毅的身影,就想起了他在危难之际的豪言壮语,“国家至此,危矣,请自嗣业始”,这位典型的大唐军人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让杜睿十分感动。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嗣业首创的刀阵,因为杜睿的到来,也提前出现了,在刀阵前,突厥、高昌、焉耆、伊吾、高句丽、百济、新罗、契丹、倭国、吐谷浑、吐蕃,还有大食,都吃过大亏。

    当初杜睿远航,曾在埃及的时候,与大食较量过,当时他身边的将士虽少,却也曾让刀阵发挥过威力,虽说以一敌百有些夸张,但是只要这战阵够大,敌人即便是神使鬼差,也只有掉脑袋的份。

    历史上的李嗣业麾下刀阵只有五千人,杜睿的手上,可是有万人规模的,战阵一旦展开,上万把战刀排着整齐的战斗队形推进,就象一堵明晃晃的刀墙在推进,不管挡在前面的是什么,不管是人是马,都不可能挡得住,只要是血肉之躯,就不可能挡住这刀阵。

    在刀阵面前,精锐的大食军队不过是一张纸,压根就不是对手,只有被屠杀的份。上万把战刀组成的战阵,威力不凡,难以抵挡,哪怕是千军万马,也是抵挡不住。

    杜睿早就让秦用准备好了,先以两股骑兵反复冲击,就是给战刀大阵赢得休息的时间,现在休息够了,也该到了他们发挥威力的时候了,上万把战刀明晃闪亮,如同一面面闪亮的镜子,在日光下闪闪发亮,让人看着都心惊胆战。

    每一名刀手都身着铠甲,手端陌刀,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杀气腾腾,就象一只只钢铁怪兽,而他们的獠牙就是他们手中的陌刀。

    在刀阵的两翼,是由骑兵组成的骑兵战阵,他们的任务是护卫陌刀战阵的两翼,即使苏克要攻击刀阵的两翼,也不可能。

    苏克此时感觉自己的脑子都有些不够用了,呆愣愣的骑在马上,看着如同一面墙,不断推进,不断碾压着大食军队的刀阵,他也不住道该如何应对了。

    那些退开的骑兵并没有离开多远,退开了一段距离之后,就开始朝大食军队放弩箭,大食军队此刻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弩箭贯穿了自己的胸膛,看着那座巨大的刀阵一点一点的推进,做好了收割他们性命的最后准备。

    该怎么办?该怎么办?

    苏克此刻是真的慌了,在他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当中,他还从来没有过这等无力的感觉,以前他也曾遇到过危机时刻,在和拜占庭人,突厥人,什叶派的较量当中,他也曾有过身临险境的经历,可是那些过往,他都闯过来了,并且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但是这一次却不同,他是真的没办法了。

    面对着气势逼人的刀阵,他甚至生出了逃走的念头。

    “将军!我们~~~~我们被唐军包围了!”

    包围!

    苏克心头一惊,连忙回身一看,果不其然,那些唐军的骑兵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运动到了大食军队的背后,前有刀阵,后有骑兵。

    苏克猛然惊醒,远来杜睿这次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打着要解围,而是打算将他全歼在这里的。

    “将军!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到了这等危机关头,所有的大食兵士全都看向了苏克,等待着他的命令,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苏克什么都没有说,而且在苏克的脸上,他们读出来一种名叫绝望的情绪。

    完了!这些真的完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