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盘点近几年来震动全国的大案侦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盘点近几年来震动全国的大案侦破 (第2/3页)

:目击者太多了,而且天津满马路都是摄像头。更何况出租车只有3万多辆。即使挨个查,也不是很费力。

    当然具体细节,我不便透露,因为此案尚未宣判。不能透露侦破细节。

    我只能说一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现在到处都是娱乐场所,想发泄**,去哪里都能得到满足。何必要去害良家妇女?而且还是使用这种卑鄙下作的方式?估计他到了监狱里,也要大大地倒霉一番吧!这类罪犯,在监狱里基本是生不如死的。何必呢?

    而且现在网络那么发达,他在网上都出名了,他居然还敢作案。

    尽管汉语博大精深,但是我真的无法找出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这个人的智商了。

    ==========================================================================================================================

    至于手机定位的问题,前面很多人都说得很专业。我就不重复了。我只是想说,不管你用的是不是高档手机,不管有没有gps模块,不管你的手机有没有定位功能。

    只要警方使用定位系统,就能找到你的大致位置。然后再逐一排查,你就基本跑不了了。所以莫犯罪,现在的科技是突飞猛进的。

    至于定位到底有多准确。

    我可以这样跟你说:如果是用基站定位,精度在100米左右。即使在人流量最高,最繁华的地段,警方布置几十个便衣,对人群进行筛查,你也绝对跑不了。

    如果使用移动的信号发射车来辅助定位,精度可以在10米以下。哪怕你躲在滨江道的人海里,用十几个便衣,也能轻易把你抓到。

    至于荒郊野外,逐户排查即可。更省事。

    这就是前一阵全能教邪教的教徒,十多年不使用手机的原因之一。

    有些网友问我为什么都是天津的案子,因为给我讲述案子的人是天津的啊。

    不过他也讲起过一些外地的案子。事实上,天津还是属于比较安全的城市。因为人口密度高,而且人民的性情也比较温和。

    我认为多修建一些娱乐场所,对于降低某些方面的犯罪率还是有帮助的。而在街头大量安装摄像头,也是对犯罪的有力震慑。英国伦敦市是世界上摄像头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正因如此,伦敦与众多国际大都市相比较,犯罪率是非常之低的。

    言归正传,下面我就应大家要求,讲一个发生在外地的案子。

    司法系统有一些内部刊物,上面刊载了全国发生各类案件。这个案子,就是他们从刊物上看来的。

    这个案子,江苏的朋友知道的应该比较多。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

    这个案子的侦破过程,说起来比较让人郁闷,历时十年才告侦破。使得凶手一直从事这类勾当,残害妇女儿童十余人。

    如果早些重视的话,凭着中国式破案的人海战术,其实还是可以早些破案的。

    我一高中同学是法医,在警察局工作,他说现在警察局是可以根据手机号码定位的,也就是说,只要知道你的手机号,只要你开着机,警察就能知道你的位置。

    这个功能只是警局内部使用,他们头儿没事儿时让他们查过儿子的行踪,一看是在飞机场。

    -----------------------------

    窃听风云没看过吗?关着都能窃听!要拔卡,或直接不带手机!

    提醒广大朋友:

    若发现自己家门上有被做过标记的痕迹,请及时擦抹掉,因为这是入室抢劫、盗窃

    等情况发生前的征兆!黑话叫:踩盘子!以各种标记来区分针对受害住户的方法!切记

    在家时,家中突然停电或被敲门告知检修天然气等类似名义时,请千万不要轻易打

    开门,这时贸然开门,结果只能有一个下场!请大家千万注意!前段时间便有此例!

    小区住宅区,最好安装楼宇对讲门,物业公司最好安装楼层入口监控!没有的住户

    更要当心!

    若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身体突然被针刺类物体飞射后,请及时通话报警,不要

    一味奔跑,体力再好比不过麻醉剂!跑的最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晕倒,反而会让

    犯罪嫌疑人故意冒认亲属之名,堂而皇之地实施绑票!!

    请记住古人们的一句话:树大招风!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以前看过一个美国的文章,说是科学家研究了大量的罪犯资料,判断罪犯的智商普遍偏低。

    -----------------------------

    这很正常。因为聪明人能在规则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笨人就容易在规则中被淘汰成为loser,因此只能通过暴力打破规则来获取利益。相比之下,当然是在规则中获取利益要安全得多,成本也低得多,聪明人用不着去犯罪。

    ==========================================================================================================================

    下面我再扒一个发生在北京近期的案件。由于案件尚未审理完结,所以在本故事里,不会透露案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

    好吧,这就好像是告诉你我手里有1个鸡蛋,你猜猜我手里有啥。。。

    也许这样说好点儿,那就是我不会透露具体时间与具体地点。

    话说大家都知道北京刑警一支队,是一个很顽强的队伍。屡破大案。比起某些地方的警察来,专业素质要好很多。当然他们手中的高科技武器也很多。我就讲一个看似完美作案的高科技案件。

    前面很多读者都谈到了,如果我具备所有的反侦察手段,我懂警察系统里面的所有环节,然后我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完美作案,如何?

    告诉你,没有用。

    所谓完美作案,就是指不留下任何一点儿证据,同时也保持着对受害者的绝对控制,使其绝对不会超出自己的控制。

    换句话说,受害者被控制后,只有人报告人口失踪,但是没有发现尸体,也没有受害者去哪里的具体消息。事前没发现受害者与任何人有过联络,事后受害者也没有逃脱。

    这种情况,就是完美作案。

    就曾经有个人,在北京某地实施了这样的犯罪。

    如果没有高科技的辅助,这个案子可能就会永远无法破获了。而受害者很可能会被杀害。

    话说某个女孩小a,她长得很漂亮,经常喜欢在微博、qq空间上,贴出自己的照片,以及自己去了哪里,位置在哪里,甚至是自己在做什么。

    事实上,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就是:“我在某个餐厅,餐厅环境很好,菜的味道不错,只可惜只有我一个人,好孤单。”

    然后,她就消失了。由于家属报案及时,且当地警方比较负责。于是警察开始调查此案。(如果换成上面那个案子里的警察,估计这女孩就死定了。)

    警方查遍了她的微博,与她的qq,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发现她虽然长得漂亮,但社交很简单,也没有男友。qq上的朋友,也没有特别关系的男人。

    那么她是怎么消失的呢?

    警方起初想用简单的方式寻找。就在女孩失踪的餐厅附近,查找周围的监控录像。结果发现在女孩出现在了某个摄像头上。当她从镜头里消失,进入摄录盲点的时候,她还是一个人独自在行走。

    结果到了下一个摄像头的监控范围里,却发现女孩并没有走过来。

    但与此同时,有一辆汽车驶过。

    这辆汽车就成为了绑架女孩的嫌疑车辆。

    警方通过车牌照找到了车主。结果车主说:车子丢了一阵,又被人送回来了。

    车回来的时候,特别干净。

    警察在里面搜索了半天,连个指纹都没找到。这反而让人生疑。

    车主随即成为警方的怀疑对象。

    警方对车主进行了24小时监控,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没有任何线索出现。车主也确实没有作案的可能,因为他有不在场证明。

    警方于是将希望寄托在了高科技上。

    他们通过技术手段――什么技术手段,我就不说了。

    通过新浪与腾讯,他们查找到了一条线索:有一个手机qq,经常进入qq空间,浏览这个女孩的qq内容。虽然他巧妙地删除了记录,但是这些记录腾讯都保留着。

    同时,新浪微博某账号,也经常浏览这个女孩的微博。但是他并没有关注这个女孩。

    于是,警方将这两个账号所用的设备进行比对,发现是同一个设备。

    而且,在女孩失踪之前的半小时,这个设备又曾经浏览过女孩的最后一条微博。

    于是,警方想通过这个手机设备的编号,查找到购买人。

    但由于可能是水货手机,购买渠道比较复杂,所以没法找到。

    又想通过这个手机所使用的手机号,来查找嫌疑人的身份,结果手机号码是非实名的。

    警方最后只好用手机定位此人。但是手机此时已经关机。已经找不到他的位置了。

    看似这个案子终于成为了完美作案。

    因为车是偷来的,微博号,腾讯号,是假名注册的。手机号没有登记过,且已经关机。

    查找周围的摄像头,都没有发现这辆车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

    之所以他能做到滴水不漏,是因为这个女孩以前多次来过这个餐厅,而且也都进行了微博直播。

    因而在事发之前,嫌疑人已经多次踩点,找到了摄像头的盲区。

    所以这基本上就是完美作案了。

    这个嫌疑人为了搞到这个女孩,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话说这个犯罪嫌疑人,为了搞到这个女孩,可谓煞费苦心。

    现在他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偷车的时候,没有目击者,且是摄像头盲区。车子很干净,也是没有留下指纹。绑架女孩的时候,没有使用暴力,女孩应该是被他骗上车的。如果他动用暴力,周围的人就会对他产生印象。骗女孩上车的地点,是摄像头盲区。用来监视女孩的手机,是来源不明的水货。qq与微博,都是假名注册。手机卡也是路边的10元卡,没有任何姓名登记。卖卡的地方人流量极大,卖卡人也不记得买卡人的长相。

    而且现在该手机已经关机,查不到他的位置。

    真是个完美作案。

    那么我们就不能从这里推测出什么来吗?

    这类有组织能力的罪犯,他们大多没有案底,受过一定教育,在外人看来往往是好人。

    他们有的言谈不凡,具有相当好的修养,甚至能够轻易讨取女人欢心。

    于是,即使是普通人,见到这类案件,也会做出如下推理:

    1、这个人家庭稳定,收入也相对不错,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2、有驾照,经常驾车,因而在作案时,将车作为作案工具他表现得非常自信。同时也因为他有驾照,因而不敢留下指纹。因为考取驾照的时候,要做指纹登记。(有吗?)

    3、偷车技术娴熟,具备反侦察意识,说明平时喜欢刑侦知识。且此人动手能力强,很可能懂一些技术。

    4、此人相貌较佳,言谈不凡,穿着体面。因而能轻易骗得女孩上车。

    5、此人不只有一个住所,很可能有多处房产,以便藏匿受害者。

    6、此人做事非常小心,以至于到了偏执的地步。因而在这次作案之后,他的生活习惯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相貌特征、衣着习惯也必然会有所改变。

    可即使有着这样的推理,在北京这样一个2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里,想要靠这个推理来排查嫌疑人,依旧有着很大的困难。

    想要缩小搜索范围,必须定位犯罪嫌疑人的大致位置。否则就等于是大海捞针。

    这时候,一个精通技术的警员,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这个技术人员想到的办法,就是找“麻花藤”,用过qq的,都知道他是谁。

    到了这家公司后,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案子尚未审理完结,什么技术我不能告诉你们。

    总之,就是这么一种技术手段,查找到了这部手机,还曾经登陆过哪些qq账号,甚至是上过哪些网站,浏览过哪些信息。甚至警方知道他都在网上读过哪些小说。

    不熟悉网络的人,可能会说这不太可能。但懂点网络技术的人,看到此时,应该就明白这是什么技术了。其实这并不是太复杂的技术,就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麻烦而已。一个人、一点儿权限,加一台电脑,就足够了。

    很快,警方就根据这些线索,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大概位置。

    他们在那里低调摸排,居然真的就找到了几个嫌疑人(之所以能找到好几个,是因为那个住宅区比较高档),他们都符合前面的推断:

    1、有驾照且经常开车,驾驶技能熟练。

    2、相貌好,有吸引力。

    3、收入稳定,且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4、有多处房产。

    于是,警方对他们几个人进行了缜密的侦查。最终发现,其中一个人的作案嫌疑最大。因为他最近改变了一贯的发型,不再穿以前总穿的服装,车上也贴了新的亚光贴膜。而他做出这些改变的时间,刚好就是女孩失踪之后。

    同时,他还是法拉利车迷,精通汽车维修知识。

    在对嫌疑人跟踪调查期间,发现他每天晚上都要前往一户民宅。警方在他离开之后,对民宅进行了搜索。发现了被囚禁在密室中的失踪女孩。

    随即警方对嫌疑人进行了逮捕。

    于是这个在外人看来非常和善、富于魅力的高富帅,就成为了阶下之囚。

    而那个每天不停拍照发微博给自己定位的寂寞女孩,也终于逃脱,避免了血光之灾。

    至于这个女孩为什么会被男人轻易骗到车上,我只告诉你们一件事:这男人偷的车,是法拉利。而且这个男人身高180cm左右,长得非常帅。呵呵,具体细节你们自己去想象吧。

    在此我特别奉劝那些女孩子们:别整天拍照发微博了,也千万别再分享自己的位置了。至于天天幻想高富帅开着名车与你偶遇。这些事情你可以自己偷着去幻想,但是千万别把这些幻想的内容,发到网上。。。

    如果有人真的按照你的幻想去做了,相信我:那不是你梦想成真了,而恰恰是噩梦的开始。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这样一个高富帅,去哪里不能搞个漂亮女孩回家。就是天天约炮,也能满足自己的**,何必非要冒着进去的危险,把这样一个不知道自重的女孩弄回家呢?

    答案很简单,寻求刺激。

    当一件事很容易就能做到的时候,人就会失去对这件事的兴趣。

    而且,自愿献身的女孩,与被囚禁的女孩,她们在遭受蹂躏时的表情与反应,都是不同的。

    只有后者,才能满足心理变态者的需求。

    而前者,对于这样的高富帅来说,可能已经是索然无味。

    所以我只能这样提醒各位女性:心理变态,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这种心理状态,与人的地位、长相、富裕程度,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相貌猥琐不一定就是流氓,高富帅不一定就是阳光男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