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六、两个时代的碰撞(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十六、两个时代的碰撞(上) (第2/3页)

原汁原味的北平风情”报刊评论文章连篇累牍,读者反应甚是热烈……更让金奇娜感到舒了一口气的是,这些日子到处管闲事的蓝衣社,居然也没对她的这部“作品”吱声——或许他们觉得北平如今还不算是中央的地盘,再怎么编排也无所谓?

    真正令她感到心情烦闷的,是这个时代中国人普遍的麻木、逃避与迟钝,即使在文坛之中也不例外。

    ————

    ——将时间倒退回前天夜晚,上海法租界的某家*啡馆内。

    这一夜,上海的一部分文人作家组织了一次据说很上档次的文坛聚会,据说其中颇有不少号称“大师”的重量级人物,而作为文坛新秀的“琼瑶先生”金奇娜,同样也得到了一张邀请函。

    于是,她就拖上同样对此饶有兴味的王秋同学,坐着最新买来的汽车,一起过去赴会了。

    然而,这帮子所谓“学贯中西”的“文坛精英”在聚会上的种种表现,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明明外面的世界已经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伙人却还在鼓捣什么新体诗:“……听,那是雨哭的声音,夜,一遍遍的轮回,听,那是爱的声音,日,一次又一次走过,听,那是悔恨的声音……”

    这样无病shēn吟的狗屁玩意儿,让王秋听得很是反胃,这帮文人“大师”们却是纷纷赞美,连声叫好。

    然后,他们还拿出了各自近期写的一些文章,互相炫耀点评。那些文言文的还好一点,至少辞藻堆叠得很有气势。而另一些用白话文写的“新潮文章”

    ……那逻辑和语法就是完全狗屁不通了,连最起码的通顺都做不到,比起点网上的很多蹩脚业余写手都不如,让王秋读得好像吃了一只虫子似的恶心。

    而且,文章的内容不是风花雪月,就是风雅情趣,完全没有半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cāo……好,鲁迅和茅盾在这天确实没来,似乎跟办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