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灵犀所致(上) (第2/3页)
生存法则,再各族看起来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如此一层层的分配下去,小族之间的争斗无疑愈加的激烈,火药味一天比一天浓厚,终于酿成了今日的事件。这是各族私底下的事情,说起来与朝中的各位皆是没有关系。军中本就是这个样子,有什么值得关注呢?
可问题在于此乃匈奴之主刘渊的大业,众人皆是奉匈奴为主,发生这等事情无疑是内部不和谐的声音,更是预示匈奴这庞大的族群对于麾下各族控制力的减弱。因此这又是与朝堂上的汉胡官员紧密相关,无法推脱的责任。
刘渊在大殿上咆哮一通,汉人官吏垂首低头只是当做没听到而已。大家同朝为官,可汉人受到的打压和歧视,并不是刘渊几句话便能够化解的。这整个河北到此都是胡人的兵将,汉人官吏就算被人欺负到了头上,也唯有忍耐罢了。将事情公之于众,请刘渊做主固然是可以解决问题。但回过头来私底下要承受多大的风险,激化双方的情绪等等,这都是不可预计的事情。
胡人内部生乱,对于匈奴来讲不是什么好事儿,可对于汉人官吏来说,倒是颇有几分解恨的感觉。你们胡人内部的事情,轮不到我们汉人插手,索性权当看个热闹罢了。
表面上看起来胡人的各个种族似乎不服王化,不明道理,只是野蛮人罢了。大大小小几百个部族为匈奴卖命,其中的明争暗斗绝对不下于汉人的“文明”朝堂,因此即便是胡人内部都很少有人愿意插手其中,更不用说是汉人了。
刘渊身为匈奴之主,如何不知晓其中的隐匿?此刻听闻事情竟是发展到了这般的地步,终是按耐不住怒火,彻底的爆发起来。
“既如此,可有解决之法?”刘渊降低了声调对众人问道,在场的官员都知道这是刘宣的面子,于是各个的把眼去看刘宣。实际上朝堂上的胡人许多都是各族的精英,并非心中没有看法与建议。但无论是谁,一旦提出了建议,首先得罪的都是最为庞大的族群,而建议本身对于自己的族群又不一定是有利无害的事情。因此众人心中顾忌颇深,都不愿意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实际上若是你提出一个对自己族群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又怎会被其他族群的官员所接受而不反对呢?这也是匈奴势力占据河北之后,政务军务上始终不伦不类,难以发挥全力的原因。
但从长久看来,这似乎又是因为汉人不合时宜的杀过黄河,打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