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朝堂(下) (第2/3页)
,可为什么会显得力不从心?这是环境变化,而人本身智力不足以应付环境的原因啊。
若是司马懿处于这个时代,能否有所不同?答案是未知。
只有曹操这种从乱世走出统一中原的人物才有这般能力,司马氏从曹氏手中摄取大权,培养心腹班底,可说到底,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国家和集团中,而非一个开放性的大时代。地位或许相同,高度也许一样,但谁都知道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难度。
而今,一切都看司马昭的,可司马昭真的可靠么?这不仅仅是裴秀和张华的考虑,更是中原世家们拭目以待的事情。司马昭早就显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被构陷杀害的那些忠臣中至少有一半人是司马昭有意为之。杀了那些人可以震慑其他人,杀了那些人可以让自己的权利稳定,能答道这两个目的,司马昭不惜有意的听从那些奸佞去做一些自己心中早已认定的事情。是奸佞左右了司马昭,还是司马昭利用了这些小人?
分不清楚,也没有办法分清楚,这是利益的角逐,而非忠奸的对决。
事情到了洛阳已经不再是东南能否安定的问题,而是整个魏国能否安定的问题了。潘岳,王恺为代表的一帮大臣认为王基忠心耿耿,绝无问题,可傅袛知情不报有意隐瞒,身为世子身旁的智囊,却是这般的没用,显然这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心怀二意,志虑不忠,这是傅袛的罪名。
傅袛是玄学一流的重要人物之一,潘岳纠集了王恺等王学和经学一帮大臣不断的抨击,让朝中玄学一派的大臣都难以心安,纷纷走出来支持傅袛无罪。可若傅袛无罪,这含糊其辞的文书与那让人难以不信的谣言岂非把矛头都指向了王基?这就是潘岳聪明的地方,并不赶尽杀绝,只是挑选了一个容易下手的傅袛,漂白王基。这样玄学一派想推翻自己的定论,无形之中便会把王基拉下水。
而王基,是绝对不可能背叛魏国的——因为司马昭相信!
攻击玄学代表人物傅袛的潘岳也是玄学主要人物之一,他这一起高调一下子就号召了不少玄学的人士和力量。这些人和力量加上王恺代表的经学和王学两派大臣,足以和郭奕,朱振代表的玄学派系分庭抗礼。两股力量从对王基和傅袛的猜忌引发到了派系的冲突,个人恩怨,官场利害的倾轧,这本就超出了事件本身,但偏偏要用这不想干的事情做一个了解,要一个结果,其中牵扯之广可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