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逆转(下) (第2/3页)
时候蜀汉大将黄崇引兵来攻吴国营寨,陆喜带着仅存的吴兵奋勇抵御渐渐不支,幸好陶璜带着三千人马迅速回援才勉强稳住了蜀人的攻势,力保大营不失。然而黄崇的蜀军多达数万,不满五千的吴军很快便消耗过半,难以支撑。
陶璜见营不可保力主护着陆喜逃生,然而陆喜死志早定,就是不走。二人争执之时,占尽优势的蜀军却是突然撤兵,陆喜猛然窜起登高张望。果然,远方袅袅黑烟代表着陆抗的成功,吴军的胜利——可胜利的代价也是注定难以变更的。
陶璜引兵离开了大营赶赴建业,陆喜带着百余人马留在营中。自己一生淡泊名利,骄傲自负,可如今心中最为骄傲的是有陆抗这个子侄。生又如何,死又如何?人生百年终有一死,然死有轻于鸿毛,亦可重于泰山。陆喜要等,等陆抗的消息,等吴军的战果,要看着蜀军撤退,要看着陆抗凯旋归来。
希望渺茫,老者依然抓住一丝希望不放。然而命运之神没有站在陆喜一边,风吹银髯,勾起一丝回忆。两三年前,一袭白衣傲立皇城,黑白分明的棱角早被沧桑岁月磨平,精力充沛的男子亦是日益苍老,曾几何时也有过意气风发,曾几何时也曾鲜衣怒马,淡泊于世泛舟江湖的日子引人怀念,却是一去不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傲人白衣是否会想到眼下的苍凉景象?
吴营大火四起,蜀军去而复返,黄崇与羊祜带着大军回援,羊琇却是料定吴军大营空虚返身杀回。若是得胜可取吴人粮草补给蜀汉大军,若是不胜也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撤回柴桑。
营中的百余吴军毫无战力,却是没有一人逃走,在几名校尉的指挥下,百余人各司其责宁死不退。遍寻不到粮草的蜀军带着满腔怨恨呐喊杀来,陆喜翩然起身,大笑不停的走入一处起火的营帐中,身后是几名侍卫的颓然倒地,一切自此不再重要。
消息传到建业,建业军民悲喜交加,悲得是陆抗等人死的雄壮,喜的是蜀军粮草不济暂时撤退。吴国大臣薛悌在府邸中见到了陆抗派来增书的陆氏家将,抱书痛哭。朝堂上原本力主出击的一班文武也是鸦雀无声,一脸悲戚之色。
想起陆喜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语,老臣全尚哭诉军前之事,闻着无不落泪。孙亮红着眼睛一言不发,无尽的悔恨与遗憾让这少年君主倍感失落。这一战吴国是赢了,然而自己却是输了,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