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离间(上) (第2/3页)
。失去了淮间的防线,得到了完整的江夏和南阳,义阳两郡,这就是吴国在土地上的得失。和国内损失的兵员以及经济情况做一个对比,这次北伐吴国可谓是亏大发了。
施绩在许昌和蜀汉皇帝并肩作战,而死前的奏章又是“偏袒”蜀汉一方,这便成了朝中群臣攻击的目标。不只是施绩,包括陆凯,丁奉在内的一拨主张北伐的吴国文武都在打击的范围之内。
群情激奋的朝堂让吴主孙亮也不得不权宜行事,作为近臣的贺邵,王蕃首当其冲,先后贬职外放。陆凯,丁奉,朱异在淮间连战连败,都削去了兵权,一样贬职外放。
这些北伐派的人物被打压,朝中的议论才松弛了些,总算给吴主孙亮喘息的机会。施绩,陆凯,丁奉,朱异这四名吴国的都督之才死的死,退的退,留下的位置是急需有人补上的。
吴主孙亮力主用陆抗为督镇守荆州,朝中的世家群臣很是不满。刚把陆凯拉下马来,陆氏的另一位又握住荆州军政大权,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陆凯等一批北伐派的首领是下了台,朝中的门生党羽仍是极多的,一时之间双方展开激辩,一连数日都没能解决。
北伐派的意思很是明确,陆抗不能执掌荆州,那么江夏和淮间的都督人选北伐派也是不让步的。吴主孙亮一下子少了左膀右臂,加上不喜欢被朝臣左右,见状也是不做决定。
一来二去,这拖延的时间就久了。吴国内部混乱,按兵不动的魏军开始有了动作。数路魏军同时进逼南阳,淮间二处,对吴国施加压力。
吴军都在尽力应付山越,可以抽出支援边防的兵力实在是有限。这个时候连主将都没决定,还谈什么应战?争执不休的两派在这个时候展现了高效,迅速达成了一致。
陆抗被任命为镇北将军,荆州牧,辖江陵,襄阳,南阳,义阳四大重镇政抵御魏军;步协为西陵督,镇守西陵兼顾荆州南部地区作为陆抗的后援。留平从荆州副都督升为江夏都督,镇守江夏地区,西连义阳,东拒淮间魏军。故太常潘濬之子潘翥为大都督,楼玄为副都督镇守濡须口抵挡曹魏名将王基。
这一系列任命陆抗乃是陆氏族人,留平军中干将,潘翥名臣之后,楼玄是吴主孙亮倚重之人,各方势力都有兼顾,也是算折中之举了。
曹魏选择吴国采取报复性的攻势,吴国方面自然派遣使者入川告急,使蜀军协助抗击魏国,同时也招在蜀汉学习的工匠还吴。传闻蜀汉皇帝刘禅带着两万蜀军战退司马昭十余万魏军,已经让魏人吓破了胆,这样的强援如何不拉过来帮忙?
南中方面倒是和援助吴国没有什么关系,可在川中跟随马钧一起学习已久的吴国工匠都被杀了……怎么还给吴国呢?消息早传往刘禅所在的雍州,可回信儿还没有到。
吴使催促的甚急,诸葛瞻也只能尽力的安抚和拖延。自家的马钧,刘邵这班重臣都不知所踪,哪有心思和你分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