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76章 伐蜀(下) (第1/3页)
第76章 伐蜀(下)
淮南之乱对于魏国的实力没有太大的损失,反而士气更胜。司马昭感觉到了两川的威胁,于是决定先对川中用武。吴主孙亮虽然是聪慧之主,毕竟年纪尚轻,想完全把握朝政还需要一段时间。
尽管是司马氏一手遮天,可并不缺乏反对的声音。不同的是反对者各有各的道理,皆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魏国连战连捷,但是国力的损失还是有的。依照眼下的国力,如果可以养兵积粮三五年再出征才是最佳的时机。
司马昭并非不知道魏国的虚实,这些人所讲的确实是稳妥的策略。只是川中的情势着实让人担忧,蜀汉皇帝刘禅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照眼下川中的发展情势判断,魏国养精蓄锐够了,川军也会比现更加强大。换而言之,蜀汉的发展速度已经有跃过曹魏的趋势。
想成气候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川中虽然落实了新政,但反对的声音也是不少。有反对的声音在,间接说明了川中士族一时妥协的态度。没有那些世家豪族在暗中推波助澜,那些叫嚷抵制新政的声音难道不怕死么?
通过一些列的雷霆手段,刘禅扳倒了川中士族的代表人物,夺回朝政。但世家豪族的根脉却没有损伤,一旦刘禅软弱或是换了皇帝,届时话语权还是在这些老牌士族手中。陈袛,许游包括费氏一族的陨落,无非是士族间交替换代的一种表现,并不伤及这一集团的根本利益。
一时的威慑对于新政的实施有决定性的作用,想长治久安还需要长期的发展和调和。暴力可以解燃眉之急,却也如同饮鸩止渴,用得多了便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川中目前的反抗声音,刘禅只能逐渐化解,不宜再启用暴力镇压的手段。只要不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便不会有什么杀身之祸。这是刘禅的底线,也是众所皆知的底线。无论怎么说,蜀汉是发展与危机并存,无非是看统治者如何调整二者的关系。
这便是司马昭要发兵攻打两川的理由之一。蜀汉只会一天比一天强劲,越早进攻蜀汉,两川内部的变数便是越多。当外部压力足够强大时,本身矛盾重重的内部定会给魏人一个惊喜。
按住了这一波,另一波声音又是响起。对两川的用兵素来是以防御为主,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没能在魏国的土地上得到什么便宜。川路险峻难行,军队的补给经常难以按时到位。所以魏***都以防守为主,拖延时日消耗蜀军的补给,等到蜀军补给困难之时,便是不攻自退了。
反过来进攻两川魏人也没占到什么便宜。蜀汉占据山川之险,易守难攻。魏军到了蜀汉关隘之下便不得寸进,对敌人造不成损伤,自己反而不断消耗。这种情况下去攻击两川,难逃重蹈覆辙之嫌。
这是军事方面的建言,政治上的时机司马昭已然说的清楚,军事上又如何说服众臣呢?
传闻蜀汉打通了到身毒的古道,并且在异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贸易往来。这项工程的投入绝对是不小的,只有不断的投入人力和物力才能打下根基,建立起完善的运营体系。这甚至席卷了蜀汉包括蜀郡在内的大半地区,既然消耗了如此多的国力,蜀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