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清洁核能量块 (第2/3页)
“老板,放射性射线,是核材料发生衰变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几乎无法避免。除非你制造出不会发生衰变的核材料出来。再在某种条件下,引发这种材料发生衰变,这样,至少能在搬运核材料的过程,避免这种危害。”专家马玉琛道。
“对啊,造出一种全新的、安全的核材料出来不就行了,我回去想想办法。”
回到小蓝星号上,在自己温暖的房间内,天明摸索了七天,终于将一种全新的核材料制造了出来。
该核材料的“创造”过程,可谓曲折。
首先,天明发现了铀元素的衰变原理:它的原子核由非常多的子与质子构成,原子量相当高,达到了乐读8,但是非常不稳定,随时有分裂成两个以上原子核的趋势,只是由于“闸门”的阻止,才没有马上衰变。
而这个“闸门”,就成了天明重读研究的目标,并做了数百次实验,与普通的铁、氦、氮、金等元素进行对比后,终于弄懂了其原理。
所有原子核内的“闸门”,其实就是子与子的构造。
一般而言,原子核内的质子,是带正电的,与其他同样带正电的质子,有同性相斥的反应,这也就导致,原子核内的质子越多,相互间的斥力越大,发生裂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子是不带电的,它有一项神奇的能力:它能将多个质子聚集到原子核,并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起到了很好的“闸门”作用。
原子核的质子数量多了,子需要起到的“闸门”作用就越大。这也就导致一个结果,原子序数越高的元素,原子量越大,保持着一个几乎同时递增的规律。
天明实验了一下,将四个铁元素的原子核合并在了一起,合成了一种全新的元素,再撤走静场空间,新元素立刻发生衰变,分裂成了多种物质。
再又试着将其他原子核合在一起,种类、个数都不一,合成出来的重核元素,有的发生了裂变,有的相对稳定,没有马上发生裂变。
这种碰运气式的实验,并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即便天明合成出了几种原子核不太稳定、又不易发生裂变的元素,但只要他将这几种元素,生产出一定的量后,聚集在一起,低概率累加效果之下,立刻显示出较大的放射性……这就不能看成是一种清洁核燃料了。
天明需要的,是一种在常态下,完全不会衰变的核材料。
他试了另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名叫质子注入法。
他先将超过300种元素的原子,从蓝水星的海水全部提纯出来。
每种元素的原子。取一亿个,然后开始原子核轰击实验。
在静场空间,300亿个原子,每个原子的原子核,他先轰击一个质子进去,看其能否保持稳定。
然后,再轰子进去,轰击的个数,为一二三个不等,但至少会轰击一个以上。
这样。所有原子核,都开始了增加一个质子后,再递增一二三个数量不等子的实验过程。
这个过程,有些原子核崩溃了,裂变成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稳定元素。
还有些原子核,坚持了下来,完成了原子量不断累积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