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诸夏铠甲 (第2/3页)
武士的面容是明显的东方人的脸庞。
他们手上握着双手长剑,从长剑的外形看,与出土的隋唐武士俑手中握的长剑非常相似。不过这四名武士他们身上穿的铠甲却与隋唐铠甲不同。
不但如此,四个雕像身上穿的铠甲也同样各不相同。
首先吸引住陆远的是东北角的武士雕像,这个雕像身上穿的铠甲实在让人感觉太熟悉了。在陆远看来,这具雕像身上的铠甲分明就是板甲。
提到板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欧洲人在16世纪形成的全具装铠甲。
但实际上在东亚同样出现过板甲,而且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早在西元3-4世纪的时候,在诸夏和三韩地区就出现了用整块金属打造的早期板甲。
不过与一般人认为的不同,这些板甲并不是装备给高层的,而是作为扎甲的替代品为下层士兵准备的。
不过因为东亚地区的战争形式和规模与欧洲完全不同,所以到了6世纪左右这些板甲就已经在东亚的战场上消失了。
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板甲虽然制造速度和成本比扎甲低。
但是它的弱点同意很明显。
首先在对付弓箭这方面,同样厚度的板甲比扎甲的防御力要低。
如果要防御弓弩的射击就需要加厚板甲的厚度。
这也是后来欧洲人的板甲丧心病狂加厚到6毫米的原因。
但把板甲加厚到这个程度,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此厚的板甲,它的重量也很是喜人。
士兵们背负着如此重的铠甲作战,战争时的机动性和持续性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欧洲人在进入近代之前的战争规模一直不大,对军队的机动性要求也不高,战斗的持续时间也不长。
所以板甲的这一严重缺点还算是可以接受。但东亚就不同了,战争的规模不但大的多,而且战斗的持续时间也要长的多,经常需要士兵们进行长距离的机动。
面对东亚地区的战争形式,板甲的缺点完全暴露出来了。
一直等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