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浪漫主义的磷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浪漫主义的磷光 (第2/3页)

剑风流》中描写的一个人物:人生的痛苦,他却已尝得大多了。但无论如何,我还活着,我还年轻,世界这么大。到处都是我可以去的地方。

    痛苦可以使人沉沦,但在极度的痛苦中,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往往会升华。希望更显得诱人、美丽,她会使坚强的人更加坚强,更加勇往直前。少年的古龙,在一无所有,一无所靠中,已表现出了后来洋溢在他作品中的那种昂扬的人生情怀:永不绝望,永不低头,不低头,也不回头!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

    人类的青春.情怀必然是文学的,恰如人们常说的:每个年轻人都是诗。当心灵未被污染的时刻,怀抱的只是对于美,对于善,对于真的无限渴望与追寻。生命可以牺牲,理想无法混灭,这是青春的诗情。

    然而,日常生活的脚步日益迫近,生存问题的严峻往往会将曾有的五彩幻梦击得粉碎。活下去,是唯一的愿望。所以,人们逐渐变得循规蹈矩,步步为营,走进了一座由经验、常识、掩饰,以及不加拷问的接受所构成的监牢。人们在求生的过程中渐渐地放弃了许多美丽的东西。

    作为一名文学青年,作为一名将自己的悲哀与憧憬寄托其中的文学写作者,当古龙接受出版社的建议,转向武侠小说时,他内心是有隐痛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一个破口袋里通常是连一文钱都不会留下来的,为了要吃饭、喝酒、坐车、交女友、看电影、住房子,只要能写出一点东西来,就要马不停蹄的拿去换钱,要预支稿费。……为等吃饭而写稿虽然不是作家们共有的悲哀,但却是我的悲哀。我相信有这种悲哀的人大概还不止我一个。

    ――《一个作家的成长与转变》这种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与为“稻粱谋”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古龙的写作。但不管怎样,1960年左右他转向武侠小说写作时,实际上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举杯,调和着流在心中的泪水,古老的符在热血中诅咒:赐永夜以孤独。

    于是,醉倒了不泯的童话。

    ――传说中的古龙和酒是分不开的,他家中藏酒无数,借酒寻欢也借酒消愁。古龙喝酒,一向是酒到杯干,气势如虹。他是一个真正的酒徒,他的哲学里没有浅斟细品这一套,他是要纵酒狂歌才会过瘾的人。他说:“浅斟细品最大的通病是废话太多,枝节太多,人物太多,情节也太多。”

    古龙的酒就是他的小说。

    剑光一闪,闪电般击下。

    卓东来没有犹疑,没有畏缩,也没有被闪电般的眩目剑光所迷惑。

    他已经在光芒闪动中找出了这一剑的尖锋。

    剑的尖,就是剑的心。

    剑势随着尖锋而变化,这变化就是这一剑的命脉。

    他一刀断了这一剑的命脉。

    满天闪动的剑光骤然消失,卓东来的刀锋已经在司马左颈后。

    他已经完全没有闪避招架还击的余力,削铁如泥的刀锋在一瞬间就可以割下他的头颅。

    只有刀光一闪,没有鲜血溅出。

    这一刀是用刀背下去的。

    然后他就走;既没有回头、也没有再看司马超群一眼。

    司马忍不住嘶声问,“你为什么不杀我?”

    卓东来还是没有回头,只淡淡的说:“因为现在你已经是个死人。”

    《英雄无泪》痛快淋漓,一招,只一招,就可以决定胜负。

    金庸笔下的人物也极爱酒,《天龙八部》中的第一英雄萧峰,与段誉义结金兰是源于一场赌酒,血战聚贤庄,马踏少林寺无不是借酒助兴。这酒烧起的是英雄赤胆,醉卧沙场,快意恩仇。

    但古龙人物动手前是绝不沾酒的,西门吹雪杀人前,甚至要斋戒,沐浴,换上一袭如雪的白衣。古龙认为,高手相争,靠的是冷静与智慧,速度与机智,喝酒的人力气或许会大些,但反应一定会慢,而高手相争,一招可判输赢,慢,就是死。

    这正和他的习惯有关――平日手不离杯,但写作时决不喝酒。他小说中人物喝酒的时候,也就是古龙自己醉酒的时候――漫漫长夜,一樽酒,对抗寂寞,打发无尽的孤独。

    林清玄说:“含蓄的人,也许他的生活一直是平淡的,要喝了酒后,血液才沸腾起来。狂放的人不必喝酒,血液就已经沸腾。我们一趋近,他全身就是热气,这种热气非关酒色。而是本质。没有这种本质的人,以为那就是酒色了。”

    古.龙.小说之所以可以直刺入人的内心深处,正是来源于他本人,这个以烈酒为血液的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令人窒息,虚伪的假面,家庭的琐事,**的刺激,名利场中的朋友与不可信赖的爱情……而自我,则被埋藏在生活的污浊中,谁没有体会过那种不可言状的孤独?谁没有渴望过肝胆相照的友情?

    于是,人们接受了古龙。

    于是,人们将早已遗忘的浪漫在古.龙.小说中重温。

    清醒时若是快乐,又有谁愿意长醉不复醒?只有愁苦的人才会不要性命的喝酒。古龙《楚留香传奇之蝙蝠传奇》中有这么一个小小片断。

    除非真的醉了,胡铁花总是最迟一个睡着的,有时候他甚至会终宵难以成眠,所以常常半夜起来找酒喝。

    别人说他是酒鬼,他笑笑;别人说他是浪子,他也笑笑。

    别人看他整天嘻嘻哈哈,胡说八道,都认为他是世上最快乐、最放得开、最没有心事的人。

    他自己的心事,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用尽千方百计甩脱了高亚男,到处去拈花惹草。别人认为他“很有办法”,他自己似乎也觉得很得意。

    可是他的心,却始终是空的,说不出的寂寞,说不出的空虚,尤其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寂寞得简直要发疯。

    他也想能找到个可以互相倾诉、互相安慰、互相了解的伴侣,却又始终不敢将自己的情感付出去。

    他已在自己心的外面了道墙,别人的情感本就进不去。

    他只有到处流浪,到处寻找。

    但寻找的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

    两人目光相遇,都笑了。

    满天星光,似乎都已溶入了这一笑里。

    金灵芝慢慢的提起个酒瓶,慢慢的倾入海水里。

    有了情,又何必再要酒?

    金灵芝眨着眼道:“我把酒倒了,你心不心疼?”

    胡铁花道:“你以为我真是个酒鬼?”

    金灵芝柔声道:“我知道……一个人若是很快乐,谁也不愿意当酒鬼的。”

    有了情,又何必再要酒?

    阿飞曾经劝过李寻欢:“你这样喝酒,这样咳嗽,对肺不好。”

    李寻欢答道:“肺?我还有肺么?”

    活着若是比死了还痛苦,又有什么可怕的?

    在酒的陪伴下,古龙走完了他的一生。明知必死,决不停杯。何等无奈,何等凄凉?又带着一丝悲壮。他一生以醉乡和温柔乡为心灵的避难所,但智慧如他,又何尝不知道酒和女人是多么无奈的选择。他追求着梦中最美丽的瞬间,决不肯丝毫委屈自己的性情,如逐日的夸父,终于倒下,成为了浪漫主义祭坛上的牺牲品。

    (四)游侠抑或浪子:没有脚的飞鸟

    能够飞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飞过一重重山峦,飞过一重重屋脊,飞过手里总是拿着把戒尺的私塾先生的家,飞过那条拼了命也游不过去的小河。醒来时虽然还是软绵绵的躺在床上,那种会飞的感觉却还是像刚吃了糖一样甜甜的留在心里。

    ――古龙

    游侠一向是受人推崇的。早在曹植的《白马篇》中写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这里的游侠当然不是后世武侠小说中的游侠,但千古文人总有着侠客之梦,自由自在,锄强扶弱的侠客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和欢迎。游侠是高高在上的,是受人赞扬和羡慕的,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浊世佳公子。

    浪子不是游侠,他们都四海为家,浪迹天涯,行踪不定。他们或许同样孤独,但游侠没有浪子的颓废,也没有浪子那种“没有根”的失落感,更没有那份莫名其妙无可奈何的愁怀。

    他们的内心是沉痛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沉痛,一种“看不惯”的沉痛。

    但他们无可奈何,他们喝酒,放纵,作为对抗的方式。

    古龙爱的是游侠,常常把自己扮演成游侠,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子。

    “叶落归根,人也总是要成家的。流浪得太久,做一个无拘无束的浪子,虽然也有很多快乐,可是欢乐后的空虚和寂寞,却是很少有人能忍受的。”

    古龙抛开了门派与师承,抛开了家世与背景,抛开了成长历程与来龙去脉。他小说的主人公们撕下了面具与体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久违了的赤子之心在黑暗的环境中迸发出不绝如缕的人性的光彩。他的小说是完全主观的,不涉及历史人文,打破了伦理规范,为他心爱的游侠与浪子们设计了一番广阔的天地。

    楚留香有一条白色的船,有三个天使般的女孩子与他组成一个“家”,但自从他一出场,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李寻欢有自己的府邸,只不过早在十年前就送给别人;陆小凤干脆就什么也没有。

    尤其是楚留香和李寻欢,他们一出场,就在江湖上“闲逛”,然后遇到了一起又一起惊天动地的大案子。靠着严密的推理,惊人的智慧,高超的武功,最重要的,是邪不胜正的信心取得了成功。

    古龙笔下的武侠小说,融合了西方推理和悬念小说的笔法,独创出“古龙”式的侠情小说。

    其实这种布局也不是古龙所独创,在金庸笔下早有端倪。《天龙八部》中萧峰为了追查身世之谜千里追踪,一个又一个悬念,将凶手(大恶人)是谁的答案弄得一波三折,扑朔迷离。《飞狐外传》中,胡斐为了追杀杀死钟四一家的凤南天,从广东佛山追到北京掌门人大会,故事由此展开……但在古龙笔下,叙事已经是一种服务,为了人物甚至仅仅是为了精神的表达服务。谜团破解了,故事往往嘎然而止,主人公的形象也已经栩栩如生。

    铁血侠情,又自始至终贯穿着浪子的如诗情怀,却是令人沉醉。

    “风吹花动,花动花落,花落人亡,天地无情。花将落,人已老。”

    “二月初二,严寒、雪。深巷中一阵阵凄凉的卖花声,腊梅和水仙的花事都已阑珊,蔷蔽和牡丹的花讯却尚未到。卖花人卖的是什么花?”

    “残秋。木叶萧萧,夕阳满天。秋残,冬至,酷寒。”

    “冷风如刀,大地荒漠,苍天无情,浪子已无泪。”

    “一个清凉的四月黄昏,四月的黄昏,总是清凉的。最后的一枝花已经插下去,瓶中的花已满,满得连那满天夕阳都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