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0章打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70章打脸 (第2/3页)



    同样的琴,同样的曲子,但是这一版的德彪西听起来格外的温暖。

    娴熟的声音,饱满的情感,还多了一丝温暖,这样的水准说是陈小乐,似乎有些抬举她了。

    就连刘庭都不敢肯定,但是孟寒坚信,这就是小乐。

    “小兔崽子......”她喃喃的说,眼里划过一滴泪。

    别人或许听不懂,但是她非常明白,这是徒弟在用自己的感情诠释着老师。

    这么强烈的情感,就算是换了琴,她也一下就认定,这是小乐。

    严格的说,这支曲子做了非常的大胆的变动,前面那几个都是传统版的,作者的意愿表达的也非常明确,说是演奏级的水准也不为过。

    但是只有这一支,变的有些离题了。

    分明是一个男吊丝的神秘虚幻的梦,硬是让人感到了妈妈的温暖。

    “我突然很想我妈。”一曲罢了,有个同学喃喃自语的说出所有人的心声。

    就连于百顺都有种冲动,听完比赛给家里的母亲打个电话。

    都演奏完就到了投票的环节了,很多同学都犹豫了。

    如果要是从专业角度,最后一个显然是最扣题的,可以说分毫不差,作为教科书范本都没问题。

    但是,改动的那支却真的很让人难忘,很多人都突然醒悟了,德彪西竟然可以这样演绎?

    音乐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学到了一定境界也无所谓书本上那些情感,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更何况,牧神午后本就是德彪西对管弦乐投下的定时炸弹,怎样演绎也在于个人的理解。

    讨论的时间格外的长,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之间也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这就好比观点新颖的高考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为,相差只在一线之隔,两级分化绝无中间选择。

    除了张郎青青和另外一位老师,其他的,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最后一个首。

    以弦乐系主任为首的一众老师都认为瞎胡闹。

    好好的一个德彪西改成这样,这是哗众取宠无视于教材!

    而张郎几个人倒是觉得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德彪西,音乐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

    尽管老师们的意见几乎是压倒性的认为最后一个好,但是学生们的反应倒是挺出乎意料的。

    扣除无效选票,改编过后的竟然以百分之65的优势稳坐第一,而最后一个,却只有百分之30.

    怎么会这样?老师们很意外。

    学生们的回答大概分成两部分,第一,觉得这是最有感情的,虽然德彪西不应该这样,但就是听着舒服不堵心。

    还有一种回答的也挺有意思,之前一直听不懂德彪西,这版听懂了,所以就投给她了。

    这样的结果让老师们很难接受,未免也太儿戏了。

    尤其是幕布一撤,小乐和菲林站的那个位置,狠狠的打了高年级的脸。

    菲林,就是第五个堪称教科书的那个,小乐,就是彻底抽象的那个。

    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此时表情各异,有愤怒的,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