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9章 (第3/3页)



    “孙大人说的极是,”刘统勋附和道,“这些所谓钦犯,原来同朝为官,谁不了解谁?都是大行皇帝一时之怒一人之好恶,就关进大牢,不议不审,谁能经得起这等折磨?咱们不能按部就班等下去了。”

    “那就走吧!”傅恒也被董九成之死受到震撼。

    经傅恒、刘统勋、孙嘉淦面奏,乾隆陆续在他们的审案折子上朱批,从狱神庙先后释放出杨名时、史贻直、卢焯、原原刑部侍郎董九成(已死,释罪昭雪)。

    元年七月,免崔起潜罪。九月,免哈元生、董芳、元展成、德希寿等人贻误苗疆罪。

    二年正月,释放王士俊。四月,释放傅尔丹、岳钟麒、陈泰……

    狱神庙最后剩下一个原刑部尚书张照,这是雍正驾崩后没几天,宣告天下弘历为新皇帝尚未登基改元的服丧之期,由乾隆下令召回张照,一个月后下狱治罪。

    大约到了六月的一天,张廷玉把张照的案卷移交给傅恒,因为皇上叫傅恒和刘统勋去传旨审问。刘统勋与张照没有任何瓜葛,而张照却做过乾隆、傅恒的师傅,所以让刘统勋做了主审。

    “唉,想不到今天要我傅恒来审张照……这,这张得天是我的老师呀……想当年,跟他学音律,学琴棋……我才六岁,他就把着我的手练字,他可是当今大清朝最著名的书法家呀!”

    刘统勋见傅恒说到这里,用手掩面,泪珠已然滚滚而下。其实方才乾隆接见他,说到张照,也是这样,一副挥泪斩马谡的情肠。

    张照犯的不是平常之罪,数十万军士由他请缨,劳师糜饷进剿扫荡叛苗,偏生被几千散兵游勇苗族土人打得焦头烂额,人仰马翻,谁好给他说项开罪?一介书生,儒学之士,谁叫你去请什么缨,还要立什么军令状?雍正临死前听到张照打了败仗,咬牙切齿骂骂:

    “真……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六爷,伤感没用。”刘统勋安慰傅恒说,“咱们也只能尽力而为,叫张老夫子少吃点皮肉之苦。往后的事……这事我不叫六爷为难就是。我与张照没有师生之谊,这个黑脸由我唱,您只坐着听就是。”

    “据你看,”傅恒唏嘘一声道,“他这个罪该定个什么刑罚呢?”

    “凌迟是……”

    “凌迟?”傅恒吓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凌迟还够不上,”刘统勋道,“与其说他犯国法,不如说犯的军法。遗误军机,坐斩难免!”

    “就救不了一命?”

    “至于法外施恩,”刘统勋慢条斯理地说,“我们做臣子的不敢妄议。”

    “真是自讨苦吃……”傅恒也不知是说自己还是说张照,再叹一声,“请他过来说话吧!”

    提狱吏传过话去,一阵铁门丁当作响,铁索锒铛响了过来,项带黄绫包着的木枷的张照,步履纹丝不乱登登地走上了狱神庙大殿。

    还是个才四十出头的汉子,张照却已是张廷玉那样的三朝旧臣。康熙四十八年中一甲进士时,他刚做过十四岁生日,名符其实的少年才子。胪传过后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为康熙编辑《圣训二十四条》。雍正年间,又奉旨加注,改名《圣谕广训》,颁发天下学宫,至今仍是天下学子必读的功课。

    四年前,他是刑部尚书,管着狱神庙,现在却成了这里的阶下囚。他十分讲究仪容,虽然戴着刑具,可一身袍服仍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白净脸上神态安详,完全没有一般钦犯落魄之相。

    张照走上大殿,怔怔望着迎出台阶的傅恒、刘统勋两位钦差。

    “给张大人去刑。”刘统勋见傅恒一脸不允之色,只是站在那儿发怔,舞动胳膊吩咐道,“得天兄,上来坐,咱们先谈谈。”

    张照被取下木枷,似乎恍然醒悟,走上一步。傅恒将手让了让,自己先坐了主位,让张照坐客位,刘统勋在下首入了陪座。一时间三人相对无语。沉默了好一阵,傅恒咳咳嗓子,说道:

    “老师气色还好,在这里没受委屈吧。”

    “承六爷关照,这里的人待我很好。”张照说,“他们过去是我的堂属,现在谁肯难为我呢?”

    “前儿我过府去,还见过嫂夫人。”刘统勋与张照同时为官,其实关系也不错,“家里人都好,您不要挂念。夫人惦记着你衣食起居,还要送东西过来。我说不必,这些个事我都还关照得了。”

    “还是延清大人的情分,”张照内心突然一阵酸楚,“我自己作的孽心中有数。待结案时,如果二位还能给个方便,让其见儿女妻室一面,于愿足矣。”

    说着眼圈已是红红的。刘统勋点点头,看看傅恒,立身起来,正色地道:

    “统勋奉旨有话问张照!”

    神不守舍的傅恒,听见这事先商定的话,还是身子一颤,忙也立起身来,站在刘统勋身后。张照急忙离座,伏身跪在那儿眨巴着眼睛叩头道:

    “罪臣张熙听问……”

    “尔是文学之士,”刘统勋脸上木然无情,冷冰冰说道,“第一次苗疆事起,一抚平息,第二次再起,当时先帝并无派钦差大臣督军之意。据尔前奏,尔既不懂军事,为何再三请缨临敌,据实奏来!”

    “平定苗疆,改土归流的事,先帝决策并无差谬。”张照早知必有此问,已胸有成竹,“始作甬者鄂尔泰,力主改流,军事稍有失利,又惊惶失措于后,遂请旨停改。罪臣当时以为这是相互推诿,军令不一之故。自以为以一介书生主持军事必操胜券,正可为国立功,故冒昧请缨。如今既办砸了差使,罪臣自当受国法军令严惩,并不敢文过饰非讳过狡辩。”

    刘统勋和傅恒知道,事情的过程张照没说假话,但其实幕后文章是他的老师张廷玉,为了不使鄂尔泰的门生张广泗独占居功,张廷玉几次暗示,各省兵力没有个钦差大臣督军,难以经略。张照自己也想当一个风流儒将,这才招致惨败。

    “为将秉公持正,不怀偏私,上下一心才能同仇敌忾。”刘统勋复述着乾隆的话,“你能自动请缨,为何到任一月就密奏‘改流非上乘之策’·哈元生与尔有何仇隙?尔为何一味重用副将董芳,致使主副二将磨擦龃龉。尔是去征苗归流,还是去为哈、董划地分辖?”

    这是更要命的一问,挖到张廷玉与鄂尔泰分庭抗礼的根儿上去了。张照明知自己是将死之人,他当然不能扯到恩师张廷玉身上去。如今鄂尔泰病休,张衡臣主政,这是惟一今后能保全他家眷的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不能倒。他思量着说道:

    “这是罪臣调度失策,也属不谙军事之为。”又一想,不担责任也不行,“此时反躬自省,罪确也秉心不公。董芳文学较好,与臣私下里合得来,更愿他立功。此一私心,难逃圣鉴。”

    “你到底是去打仗,还是去吟风弄月?”

    “罪臣知罪,知罪!”

    到此问话已毕。傅恒听张照答话尚无大错,心里略略放心。刘统勋见傅恒无话,便大声叫道:

    “来人!”

    “扎!”

    几个戈什哈应声而出,刘统厉声喝道:

    “革去张照顶戴花翎!”

    “扎!”

    张照脸色苍白,踉踉跄跄摆了摆手,止住了扑上来的戈什哈,自己摘下了那枝孔雀翎子,双手捧上,又伏下去深深一拜道:

    “罪臣谢恩!”

    说着,在戈什哈押送下凄然走出大殿,去他应去的地方。傅恒追上两步,在后面大声说道:

    “老师保重……”

    刘统勋愣在那儿,仿佛受惩的是他自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