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九七章 舆论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九七章 舆论战争 (第2/3页)

本获得和满清同等的出兵权利,并为后来的甲午之变埋下隐患。”

    “1885年,天津条约签署后,李鸿章提醒总理衙门:“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并非目及之近忧。”而伊藤博文对随员的告诫是:“有人担心三年后满清必强,此事直可不虑,满清还在用科举考试选拔文官。靠比试传统兵器选拔武将,所取非所用,稍微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传言他们的陆军海军整治有序,以我看来,皆是空言。”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满清和日本两国的股肱重臣,洞察了两国未来的命运,只是伊藤博文的见地。逐渐了成为日本朝野上下的共识,而李鸿章的箴言,却在满清朝廷上下成了危言耸听之语!这一次的会面,李鸿章会见伊藤博文时,尚能以打仗来震慑对方,却不想在十年后的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再次会面之时,却已是在日本马关谈判桌上,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86年,在天津水师学堂任教的马吉芬到日本旅游,目睹了这个国家在明治维新十八年后的变化,给他家乡的报纸撰文写道:“这是一个聪明的民族,他们引进了我们的电报,海关,银行系统,铸造了精美的银币。东京大学实验设施完备,翻译使用世界上最优秀的教科书,想象二十年前它还一无所有,这么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具进取精神的国家,变化之大匪夷所思。”

    “日本帝国明治时期的精英用了20年再造了日本这个国家,1884年,当朝鲜甲申政变时,日本强硬派准备参加战争,伊藤博文却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清法战争底定,似乎发奋有为,却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所说之满清国,又睡觉矣,倘若此时,日本与满清作战,是催其速强也,此时只宜与之和好,我国速节杂费,建造铁路,赶添海军,发行纸币,三五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再看清朝,唯现实则不可妄动!”

    “1888年,当清朝海军成立之时,其规模和实力都远超日本,朝廷上下都认为大清海防高枕无忧,醉生梦死的开始内斗之际。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海军,则正是此时发力,1893年2月10日,明治天皇下旨:在未来六年中,每年从内库中拨出30w日元,文武官员每月从薪俸之中拨出十分之一,用作给海军添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